李貴俊
摘要: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提升,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將會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在生活中的運用,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能深入理解,促進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采取有效的措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實現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找規律的重要意義。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練習生活化
練習生活化,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行統一是教學的最高準則。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取,更要關注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的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向生活延伸,將學生的課堂理論學習與解決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在實踐應用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數學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我們不能只讓學生機械地運用幾個公式來解決教材上那些單調的習題,而是要將練習與生產生活相結合,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富有生活氣息的習題,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實踐能力,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水池的容積;又如,學過“人民幣”和小數、名數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或商店購物等。
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
多年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于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例如:糊紙盒、裝配機器等等。長期這樣的訓練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比如:在教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后,我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以后,我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超市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對于一些后進生,我還帶著他們去商店,通過買一些學習用品,讓他們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為汶川災區小朋友獻愛心活動過程中,我就借此東風,讓學生把自己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來加強理解與記憶,這是強化學生探究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陳昌禮.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淺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2006.
[2] 王麗丹.貼近生活,融入課堂——試論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生活教學[J].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