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曉波


【摘要】 目的:分析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1年10月-2016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實施手術治療的7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按照患者所選擇的治療方式,納入微創組與開顱組,各36例。微創組實施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開顱組則實施傳統的開顱手術治療方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結果:微創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顯著高于開顱組患者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微創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相對較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價值(P<0.05)。微創組患者進食、如廁等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開顱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理想,患者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相對較高,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低,且患者術后自主生活能力恢復較快,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 高血壓腦出血; 手術治療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2-0031-02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高血壓患者晚期常見的并發癥,死亡率與致殘率相對較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發病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文章隨機選擇2011年10月-2016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實施手術治療的7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通過不同的手術治療方式對比,評價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1年10月-2016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實施手術治療的7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按照患者所選擇的治療方式,納入微創組(n=36)與開顱組(n=36)。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20例腦葉出血,30例基底節外側區出血,13例基底節內測區出血,9例小腦出血。微創組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41~75歲,平均(57.85±4.61)歲。開顱組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57.32±4.93)歲。兩組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開顱組實施傳統的開顱手術治療方式。微創組實施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基于患者的血腫位置,指導患者仰臥位或者側臥位,穿刺點局部麻醉,CT掃描定位,明確穿刺平面位置、方向及穿刺針的長度等[1]。電鉆驅動YL-1型穿刺針鉆穿顱骨與硬腦膜后,更換鈍圓頭塑料針芯,慢慢推入到血腫皮層中,取出針芯[2]。測孔接引流管,抽取血腫表層液態部分,更換鈍圓頭塑料針芯,推到血腫中心,慢慢抽吸血腫,并且采用尿激酶生理鹽水多次沖洗血腫位置,血腫清除部分后,保留穿刺針,實施局部包扎[3]。此后每日用尿激酶生理鹽水行血腫腔沖洗,待3~5 d后根據血腫情況拔除穿刺針。
1.3 評價標準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采用NIHSS量表對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價,痊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0%以上;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及以上。無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低于18%或者患者病情惡化、死亡;總有效=痊愈+改善[4]。自主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統計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微創組與開顱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微創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顯著高于開顱組患者的83.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微創組與開顱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對比
微創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相對較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微創組與開顱組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微創組患者進食、如廁等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開顱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Hemorrhage,HICH)為急診科、神經內、外科常見的急危重癥[5]。患者長時間血壓處于高水平狀態下,則其腦底小動脈易于發生病理性變化,突出表現為小動脈管壁中發現玻璃樣或纖維樣變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壞死,并可形成微小動脈瘤。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其發病率與死亡率相對較高,患者發病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1)長時間高血壓狀態下,致使患者基地神經節位置腦小動脈形成微動脈瘤[6]。在患者血液突然上升的情況下,微動脈瘤會突然破裂引發腦出血;(2)高血壓能夠引發腦部小動脈痙攣,致使腦組織缺氧、缺血壞死,最終發生點狀出血以及腦水腫;(3)腦動脈管壁的外膜及中層膜結構比較薄弱,易于發生破裂問題,引發腦出血[7]。
常規的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中,多采用開顱手術治療方式[8]。開顱手術治療方式盡管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手術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患者術中出血量較高,患者手術中易于出現死亡情況,臨床治療效果并不夠理想。
隨著現代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創顱內血腫清除引流術逐漸在高血壓腦出血臨床治療中普遍應用[9]。由于手術方式簡單、花費較小,故而在臨床治療中得到推廣應用,能夠顯著降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死亡率[10]。微創顱內血腫清除引流術顯著優化手術操作過程,能夠在直視下清除患者顱內血腫,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較短及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等特點,是當前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有效方式。endprint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引流術在實際的應用中也具有一定的禁忌證,比如外傷性顱內血腫在同時具有以下癥狀的時候,不能使用微創術治療:(1)嚴重腦挫傷后,患者很快進入昏迷伴有腦疝形成腦干損傷的患者;(2)彌漫性腦腫脹、環池及鞍上池消失、側腦室顯著縮小或消失的患者,需要及時實施開顱手術治療[11-12]。
本次臨床治療實踐研究中,微創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數據比較顯著高于開顱組患者的83.33%,差異比較結果能夠看出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應用價值,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同時,微創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相對較低,微創組患者進食、如廁等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開顱組患者,手術出血量與手術時間能夠直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為患者術后自主生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理想,患者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相對較高,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低,且患者術后自主生活能力恢復較快,手術治療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陳泉,夏磊,程冠亮,等.超早期軟通道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研究[EB/OL].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5,7(10):102-105.
[2]林小平.改良立體定向軟通道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0):58-60.
[3]萬心軍.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學,2015,21(1):83.
[4]楊軍,聶曉楓.早期應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4,20(10):1635-1638.
[5]王鐵軍,王文杰,吳瑞岳.Individualiz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J].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2,4(12):243-246.
[6]孫旭,楊東波,蔣傳路.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分析[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3,47(2):164-167,170.
[7]寧紅輝,李迪,李濤,等.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聯合亞低溫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152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24):16-17.
[8]梁紅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與保守療法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比較[J].微創醫學,2010,5(2):113-115.
[9] REN J X, ZHOU X Y,WANG J,et al.Poxue Huayu and Tianjing Busui Decoction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upregulat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3,22(19):2039-2049.
[10]高澤勇.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15):241-242.
[11]鄧華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9(22):30-31.
[12]易振恒.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95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23(12):78-80.
(收稿日期:2017-07-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