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職業教育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通過對某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現狀調查分析,找到有效信息化教學的影響因素,探索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突破口。
【關鍵詞】職業教育;信息化;影響因素;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025-02
2000年,我國與美國Intel公司共同開展了“未來教育”信息技術培訓項目。當時,這個項目主要針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之后逐漸延伸到各大高校,掀起了新一輪的教育革命?,F如今,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或院校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一、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投入比例失衡;東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發展不均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高;優質資源短缺;缺乏頂層設計,各自為營,很難形成合力[1]。面對這些問題,筆者選取了某高職院校,進行了問卷調研。問卷以一線教師為研究對象,主要調研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態度與意識、工具及資源的使用情況、影響因素、意見和建議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6份,回收有效問卷95份。
(一)信息化教學態度與意識
圖1中可以看到已經有許多教師經常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占到了問卷人數的70.5%。
圖2顯示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程度看法不一。
圖3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教師普遍認為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主要作用體現在提高教學效率、使內容形象豐富及激發學習興趣等。
(二)信息化教學工具及資源的使用情況
教師使用的信息化教學工具主要包括教學資源下載工具、網絡交流工具、網絡信息發布工具、圖像處理工具、音頻編輯工具、視頻編輯工具及輔教輔學工具等。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工具的熟悉程度如圖4所示。
由此可見,大部分教師掌握了諸如PPT等基本教學工具的使用方法,但對這些工具的熟悉程度也基本停留在表淺功能的使用上;而對圖像、音頻和視頻編輯工具不太熟悉。
以上調查數據雖不能完全代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的發展狀況,但也能從側面對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可見一斑。
二、有效信息化教學的影響因素
(一)政策滯后,激勵考核體制缺失
隨著我國對職業教育信息化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各高校也將信息化教學建設作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這種重視大多體現在代表學校參加各種信息化競賽,提升學校知名度的層面,而對于日常教學,雖然校方也三令五申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學效果,然而卻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監控、考核及評價機制。體制缺位,致使教師缺乏參與及創新信息化教學實踐的積極性。
(二)缺乏統籌,資源建設失衡
建立系統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是實現信息化教學的保障。然而,受經費、招生規模及基建設施調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大院校不得不改變信息化資源建設的方案和進程。信息資源建設缺乏統籌規劃,資源利用不均衡。硬件的缺失、條件環境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信息化教學的有效開展。
(三)成效甚微,師資建設針對性不強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作為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2]。我國對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的重視程度之高由此可見。盡管各級政府部門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給予了高度關注,但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并沒有如預期得到快速、全面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技術,輕適用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在教育領域推廣,致使許多教師迷失在各種新技術的培訓學習中,被技術左右,追求新、奇、特的信息手段,缺乏教學內涵整合。學習新技術,其目的就是為了使用新技術、新方法活化知識結構、簡化教學內容。優質的信息化教學技術不在于技術的高、精、尖,而在于技術的應用是否適應教學內容的需求。
2.消極的意識態度
在實施信息化教學推廣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存有消極應付或排斥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的主要來源:一是,由于教學任務重,沒有開展信息化教學探索的時間和精力;二是,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以來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駕輕就熟,不愿意改變;三是,諸如PPT等基本教學工具,大多數教師也只發揮了其功能的十之一二,而那些圖形動畫、音頻視頻等信息化工具,他們根本分身無暇。鑒于此,他們對待信息化教學實踐的態度自然是能避則避,避之不及就消極應付。
3.缺乏針對性
不論多么科學的教學理念、多么先進的教學技術,都必須是建立在充分分析受教者行為習慣和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它的作用。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不分場合、不問學情,濫用信息技術,不僅不能體現信息化的價值,還會適得其反。
三、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途徑
(一)以政策保障信息化深入開展
政策是教學信息化深入開展的有效保障。各級教育機構及單位應當以政策傾斜或資金扶持促進信息化教學改革穩步推進。
(二)以有效的資源統籌信息化教學建設
幾乎所有的職業院校都認識到了環境設施的重要性,并在不斷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電子產品更新速度快,導致硬件設施重復建設或建設過剩;有效資源短缺、專業資源匱乏等突出問題。資源建設陷入高投入低回報的困境。這就要求各院校在持續加強信息化設施建設的同時,做好頂層設計,整體布局,整合已有信息化設備,提高設備利用率。
(三)以過硬的隊伍建設為信息化教學護航
教師駕馭信息化技術的能力對學生素質培養及能力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不是以視頻取代教師,不是以科技手段堆砌來衡量教學水平的高低。而是要有能將信息化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的能力。因此,在加大資源建設投入的同時,更要注重師資能力的培養:第一,加大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宣傳,普及信息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第二,組織座談調研,查找信息化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針對薄弱環節開展培訓交流,共享優秀教學案例;第三,鼓勵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競賽,以賽促提高。
(四)以學情分析筑牢信息化教學根基
古有孔子育人“因材施教”。每個人獲取知識技能的方式方法、進程速度、興趣偏好都會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好的教育不可能模式化。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個體的差異,設計開放性的主題,拓寬學習空間,選擇適合學習對象認知習慣的方式,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
四、結語
教育的持續性決定了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學質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職教改革思路,創新職教理念,充實有效信息化教學資源,從而促使職業教育信息化朝著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邁進。
參考文獻
[1]王珠珠、曾海軍、劉雍潛、江新、李龍、馮秀琪、趙國棟等:《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專題研究報告.
[2]陳琳,陳耀華,喬燦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開局之年我國教育信息化新發展——2014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大新聞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38-145.
作者簡介:王斯蕾(1980-),女,漢族,湖北黃岡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