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春梅
【摘要】自從2011年,全國高等院校積極貫徹落實《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中指出的“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掌握至少兩項體育技能”的具體目標。截止目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仍然還停留在以運動實踐教學為主的階段,因此,各高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相對于實踐教學,體育理論教學由于受學時限制,直到現在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有關運動基礎理論、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運動與學習、職業的密切聯系和具體方法等健康促進教育理論相關內容在體育理論教學中沒有機會充分開展,體育與健康教育基本被運動技術技能的實踐教學代替,體育與健康課程只是為了“與時俱進”改了名字而已,無法實現我國在現今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對高校體育給予的厚望。
【關鍵詞】高等學校;體育理論;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89-02
一、高校體育理論教學中的健康促進教育課程開展現狀
(一)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重視運動技術和技能教學,而忽視體育理論部分教學。高校體育教學是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給予學生運動技能、體育知識以及積極生活方式意向引導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達到增強健康,強壯體魄,適應社會需要以及讓學生領悟生命更高價值和意義。
(二)高校體育理論課程教學占比少,根本不能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高校體育理論課程教學學時必須達到全部課時的12%以上,平均每學期體育理論教學只有2-4學時,大學生在2-4學時中是無法全面了解體育理論知識,更談不上掌握和運用理論指導實踐。
二、在體育理論教學中增加健康促進教育內容的重要性
(一)滿足“中國制造2025”產業升級的國家戰略對高素質人才的健康需求。1.面對國家經濟發展轉型的宏偉目標,面對國家對大量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教育要先行,尤其負責身體教育的高校體育教育要先行,身體健康是高素質人才首要條件,高校體育教學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根據“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加快體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真正達到提高實踐課的效果,為實踐教學服務,提高高校體育教育的整體水平。2.體育教學不能繼續停留在提高運動技能和技術的傳統教學目標層面上,而要和學生的學習、就業、職業生涯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增加健康促進理論教育,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被動變為主動地接受體育教育,養成鍛煉的意識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理論,在學校、職場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終身的健康運動指導。
(二)遵循心理學規律,改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習慣從改變意識開始。通過理論教學,使學生出于安靜的教室中,才能靜下心來,以平和的心態,靜靜傾聽、分析和感悟,在邏輯思維的認知和思考中真正認識到實踐教學的理論源頭,從“心”接受,改變心態。懂得體育的目的是什么,體育鍛煉的原則方法,體育在學習、生活、職業方面產生的終生積極影響等,做到為實踐課程提供理論支撐,真正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增強學生參加體育實踐課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培養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和終身體育鍛煉的目的,大幅度提高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和學生業余時間從事體育鍛煉的參與性,從而達到理想的實踐教學效果,為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體育健康促進理論教學要做到內容系統化、涵蓋面廣,使學生“有則可依”。健康促進理論教學內容要“接地氣”,不能流于形式,使學生在上課時有意無意間把自己的每日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自覺進行對應比較和分析,在心理上接受新知識代替以往的認識,從意識層面不斷改進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終對不良的生活行為加以干預。
三、本校體育健康促進理論課的經驗
我校自主編寫了《高等職業院校素質教育課程》教材,教學對象是全校大一學生,課程性質為考查課,學時為10學時。通過理論學習、案例分析和實訓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安全自己做主”的積極信念,弘揚中國傳統醫學的養生文化和當今國際的健康、安全文化理念,為成為優秀的職業人打下扎實的健康和安全素質基礎。
(一)課程內容。
本課程分為五個部分。
1.健康和職業健康
本部分講述了健康的定義;健康的標準和影響健康的因素;職業健康的概念;職業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意義。
2.如何維護健康。
本部分講述了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深刻影響;亞健康的定義;人體生物鐘和傳統醫學中的十二時辰生物鐘;如何從四方面維護健康。職場中維護健康的方法。
3.科學運動維護健康。
本部分講述運動對大學生的影響,體育運動的分類,體育鍛煉對身體和心理的作用。傳統醫學中運動與五臟的關系,如何科學提高體能,在職業中如何利用運動維護健康。
4.科學膳食維護健康。
本部分包括了人類飲食發展進化概況,平衡膳食的含義,營養素平衡膳食的方法,在職場中的飲食建議。
5.職業安全。
本部分包括職業安全的定義及指導方針,職業傷害,事故致因理論。職業現場的危險。
(二)本校健康促進課程的特點
1.學校教務部門統一安排授課,使理論課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得以保障。本課程不占用體育授課課時,采用教室多媒體設施,設計課件,在教室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訓練習。
2.本課程結合生活方式,涉及到學生的每天的起居、飲食、運動和心態,引入人體生物鐘和生物周期表和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十二時辰養生規律,進行比較和自我評價,使學生清晰理解管理健康需要隨時關注,每日健康的狀態都會因人為地改變而改變。維護健康需要進行“立體”的多方面維護,只有改變生活方式,才能減少身體疾患和心理問題的產生,以健康的身心狀態投入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使自己終身受益。
3.在教法方面,采用融會貫通的教學理念和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融入課堂學習,達到“好奇中思考”,“參與中快樂”,“快樂中接受。”這種理論課關鍵要達到“走心”的目的。大學體育理論課教學應該走出以往的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認真聽并認真做筆記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將學生也看成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理論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最終將理論用于指導實踐。
四、小結
在體育教學中增加健康教育內容,使運動和健康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理論教學中使學生懂得健康促進教育的內涵和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使學生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并滲透到日常的學習、起居、鍛煉、飲食等多個方面,達到全面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具備健康身心狀態的建設者,為國家經濟的第二次騰飛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鄭忠波.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與思考[J].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9月,第17卷.
[2]楊君偉.大學體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2年第2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