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尹小艷+渠計蘭
【摘要】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如何能使職業院校的課堂真正成為“優效課堂”,提高職業院校教師“教”的“優質”和學生“學”的“高效”,本文以小組合作學習在計算機專業課中的應用情況,分析了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應遵循的原則,介紹了計算機教學中應用該法的步驟及案例。
【關鍵詞】職業院校;優效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計算機專業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08-01
一、職業院校的學情分析和計算機專業課教學困惑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放開和職業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職業院校的學生呈現多元化,學生入校門檻較低,行為習慣較差。雖有部分學生有著強烈的學習愿望,但是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能力欠缺,再加上我國專升本和對口本科錄取率較低,也打擊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職業教育被看成是弱勢人群的教育,據相關研究證實,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整體家庭背景都處于弱勢。主要表現在學生多來自于農村或者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多從事農業或者外出打工。這些家庭在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上均處于弱勢地位,勢必將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績。
計算機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有善于動手、動腦的能力,但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喜歡動手,卻缺乏理論功底和思考能力,計算機課程優效教學程度不高。而且計算機專業課中有很多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知識連續性強,較難理解,如果采用平鋪直敘的講解方式,不僅不會被學生所接受,反而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熱情,引發厭學、棄學等情況。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應遵循的分組原則
計算機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把小組間的互助性學習作為主要的課堂教學形式,分組原則按照小組成員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認知程度、計算機實踐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個性特點、男女生性別比例,并結合實訓室的計算機數量等方面合理搭配,小組成員既有差異,更強調互補性,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所強調的同質性,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合作性異質學習團體,每組6-8人為宜。每學期調整一次小組成員,讓學生有更寬的交流空間。同時,各個小組之間又相對均衡,具有同質性。這樣,組內異質就為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各個學習小組之間展開公平的競爭創造了條件。
2.計算機優效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1)課程的整體設計。職業院校的計算機專業課課程應注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而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計算機教學模式,任課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學習能力、社會需求等對本課程進行整體設計,明確教學目標,撰寫導學案,確定小組任務,制定課程實施計劃、精心設計問題、設定拓展練習內容,準備小組展示環節。只有針對課程進行合理、正確的整體設計,才能“教”的“優質”,學生才能“學”的“高效”。
(2)課堂合作學習。計算機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小組合作學習。當學習任務比較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時候;或者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通過個人努力無法解決的時候;還有當某一知識點,學生的意見出現大的分歧或解法多樣化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是優效學習的最好方式。
計算機課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通用賬戶把老師設計的小組任務下載到各自的電腦上,并查看上次學習任務老師給出的評價。獲悉學習任務之后,各小組成員按照教學材料展開分析、交流、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長具有小組活動組織、管理、分配、協調的權利,并督促本小組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小組發現問題,相互討論,當解決方法有分歧或者不確定時及時告訴老師,老師及時進行點撥、反饋、升華,最后各小組成員把自己的學習心得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分享給全班同學,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3)小組合作評價。任務完成之后,展示學生的成果,先讓學生自評,再小組間互評,便于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進,評出制作最優秀的作品及小組,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老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只鼓勵學生個體的形式,要注意點和面的結合,既要表揚制作設計較為優秀的同學,更要面向小組的合作性鼓勵,表揚團結協作較好的小組,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標準,以個人提高分來計算小組成員的進步,當然還要點評一下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及改進的地方。評價角度是多維度的,從多方面發現學生或小組的亮點,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操作給予肯定,這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秘訣。這種方式使每名學生既是個體,也是小組的組員,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新格局,實現了課堂教學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推動全體學生合作達標,從而真正實現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優效”。
三、計算機專業課小組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的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理解教師的主導和調控作用
在合作學習中,我們強調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也就是說教師不應過多地干預學生,更不能以自己為中心,但這并不是否定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不代表教師就可以袖手旁觀,不參與也不需要指導小組合作學習了,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組合作之初,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業成績等各方面情況,充分做好分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選拔并培訓小組長,制定小組口號和目標,對每個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責任分工并進行培訓,認真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任務。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小組參與其中,密切關注每個小組的活動狀況。當學生學習觀點沖突時,及時引導點撥;當學生合作激情不高時,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合作的技能和方法。還要特別關注合作學習小組后期建設,唯其如此,小組合作學習才能得以順利且富有實效地運用。因此,教師絕不能忽視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調控引導作用。
2.明確合作學習與個體獨立的關系
沒有獨立學習做基礎的合作學習猶如空中樓閣,沒有經過個體獨立思考而開展的小組合作如無源之水。因此,可以說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個體充分獨立自主學習的補充和發展。這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獨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無法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認識,那么,在合作學習中只能是觀眾和聽眾。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獨立自主學習,就是指在師生提出有價值問題之后,教師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也就是給學生足夠獨立自主學習思考有價值問題的過程,再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達到優勢互補,共同解疑。教師在構建優效課堂的過程中要善于把學生個體充分獨立自主學習思考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并達到和諧統一,實現組內組間生生思維共振,以提高集體智慧的有效性,不能因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學習,而忽視培養學生個體的充分獨立自主學習思考能力。因此,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知功能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參考文獻
[1]袁麗英,對中職專業課課堂教學多元化評價模式的探討.職教通訊.2013,4: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