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玲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在學講方式中已被廣泛使用,許多老師在組員分配問題上出現了誤區,造成了形式主義,小組合作的實效不能真正的得以發揮。“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小組分配原則才是正確的分配方式。
【關鍵詞】小組合作 組員分配 組間同質 組內異質
羅杰斯認為,在削減教育經費和采應大班形式的時候,同伴之間的個別指導不失為是一種可以推廣的、對所有人都有益的學習方法。同伴教學是促進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式,而且對雙方學生都有好處。羅杰斯的思想我們可以理解為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或群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上的一種教學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皮亞杰的伙伴效應:“最有益的社會互動發生在具有社會性對稱(知識、權利)的同伴之間,伙伴間有可能進行真正的理性協商”與之不謀而合。那么小組的成員分配應該秉承著什么樣的原則呢?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個課堂實例。
這是一次教育局組織的小學英語新教材(牛津小學英語譯林新版)高年級的培訓研討課,三位不同的老師按課時順序執教著同一個班的學生所參與的三節課,最終完成本單元的全部新授內容。第一課時的語篇教學story time是由該班學生本來的英語A老師執教的。結束以后,該老師便深入到學生群中擔任著管理者的角色,真巧和我坐到了一起。(那天由于特殊原因比活動開始晚到了一小會兒,沒有座位,被逼到學生邊的課桌上聽課。)隨著聽課的深入,該班學生的小組分配特點便盡收于我眼底。1.全班學生四個人一組圍坐在兩張桌子旁。2.回答問題時,中間的幾個小組明顯活躍,兩邊學生安靜很多,甚至是從未參與。3.坐在我鄰桌的那一組學生由于連上三節課的原因,最后竟然肆無忌憚,旁若無人的談笑風生,完全脫離了課堂。A老師呵斥了他們幾次。
我:你分組時不該把這些學困生分在一組的,應該把它們插在不同的小組中間,讓優生帶著他們學,就不會出現現在的閑置現象。
A老師:不行,太差了,那樣小組就無法配合著表演了,任務完不成,耽誤課堂時間,今天的研討展示課就無法順利進行。
聽了他的話,一時間我很無語,當時的場合和我的性格決定了我不能和他爭辯。只能用文字的形式寫下我的立場和支點。
A老師的班級中邊緣化的學生已被老師遺棄放在了教室的角落,小組合作不再是全員參與,教室成了優生的展示舞臺,邊緣化學生的悠閑場所。這真是一堂為了展示而表演的研討展示課,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主義,沒有發揮其實效性。那么組員應該怎樣分配才能讓小組合作變得有意義呢?
我們遵循的分組原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小組內成員的分配要采用互補式而不是相同點,做到性別的互補,性格的互補,成績的互補,語言表達能力的互補,紀律的互補,水平層次的互補,管理能力的互補等,這是做到了“組內異質”。組與組之間的整體成績,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等大致均等就是做到了“組間同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的優勢是什么呢?
1.利于組內互幫互助,為兵教兵創造條件,為雙方互利提供可能。
(1)語言表達的提高:兵教兵說教的過程為小組成員提供了語言表達的舞臺,加大了說的練習機會,為了說的成效,別人的充分理解,說者會努力提高自己說的能力,長此以往,反復嘗試,多多益善。
(2)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小組內提出問題或老師給出問題后,需要孩子們先去分析,再討論解決,不同層次的孩子該方面能力是不同的,能力互補,相互滲透,潛移默化,在合作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彼此的能力都會提高。
2.利于組與組間公平地開展激烈的競爭,爭先鞏后,互不相讓。
組間各方面的水平是均衡的,要想在眾多水平相當的小組中脫穎而出,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小組內部的管理水平。如果組長的領導能力強,組員配合默契,該小組的進步與提高是指日可待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組間同質的分配原則提高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個性發展、主體地位培養的一種方式策略。好的小組管理會給組內成員帶來哪些正面的影響呢?
首先是學生的自我控制力:組內異質的特征決定了組內不乏上課開小差、聊天、做小動作和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這些學生一旦融入到好的管理小組中,他們會受到其他同學和環境的的影響而有所約束的。組內控制力不加強,整個小組就無法和其他小組相抗衡爭取到精彩表現和榮譽。
其次是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解釋小組中個別學生學習行為改變的原因。組間公平競爭決定了組員必須努力的合作,互相監督,互相幫助,有一個人不維護集體,搞個人主義,就得不到組內的青睞,孩子們為了滿足從屬于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就會產生改變學習行為的動機。例如,課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努力表現,保質保量的按時完成作業等。個人的努力是集體進步的保證,集體的進步是是與其他水平相當的小組相抗衡的資本。否則,集體就得不到老師給予的精神、物質獎勵和同學的掌聲,那么小組合作何談成功而言。
如果教師為了短暫的教學快感和暫時的活躍課堂而采用截然相反的小組分配原則“組內同質,組間異質”只會使差生受不到尊重更加自卑,自暴自棄,班級內的兩極分化加劇嚴重,話語權掌握在了少部分學生手里,課堂成了少部分學生的主場。無法談及課堂高效和全員參與。
只有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全體學生才能擁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實例證明,在這樣的小組環境下,無論在課堂還是在課間,總會看到獨自自主先學,請教別人和主動賜教的同學,這就是合理的小組合作所帶來的改變和進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