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 要: 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宏觀背景下,應用寫作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寫作知識、提高寫作技能的過程,更是培養和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過程。文章闡述了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的重要性,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三方面探討了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以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 人文素質教育 高職應用文寫作 教學改革
在現代社會中,應用文作為信息載體和交際工具,不僅是個人能力與素質的體現,而且逐漸進入人才評價標準的視野。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今的高職教育在“能力本位”思想的指導下,過于強調教育對社會及經濟的服務功能,忽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應用文寫作課程單純成為一門傳授學生寫作技能的課程。
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職成〔2015〕6號)中明確指出:“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依據《意見》指示精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及理論探索,我們認為高職應用文課程改革首先要解決的是課程設計思路的創新問題。這就要求重新認識高職應用文寫作在培養學生職業人文素質過程中的作用,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方面重新設計課程。
一、人文素質教育背景下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實施教學改革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之必需。
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既關注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又關注學生的職業可持續發展,職業人文素質正是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正是基于這個意義,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在培養學生職業人文素質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寫作素養是提升學生就業“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如果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比作畢業生的“硬實力”,那么“聽說讀寫”四個能力就是“軟實力”。會聽即要能聽懂別人說的話,領會別人的意圖;會說即要通過恰當的方式及時表達出來;會讀即要在信息化時代形成系統的認知能力;會寫即是一種對自己的思路進行邏輯梳理的能力,歸根結底是大學生要有思辨和表達的能力。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人際溝通能力和文字讀寫能力等“軟實力”指標成了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畢業生素質。據麥可思公司一項調查顯示,在近4000個企事業單位中,70%的企業在對員工的職業技能評估中,把包括交流、有效寫作技能等能力在內的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能同等對待。因此,作為提高學生寫作素養,提升其綜合素質的課程,應用文寫作是一門能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
第二,應用文寫作課程對學生素質養成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以技能為主,突出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但是高等職業教育要講究素質教育。應用文寫作課程對培養學生的理解、思維和表達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等具有無可爭辯的工具價值。首先,應用文特點決定了應用文寫作者需要有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這就要求學生關注時事,擴大知識面,提高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從教學內容方面說,在應用文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上,涌現了許多優秀的大家和名作,如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等,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閃耀著睿智的人文精神,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賞析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應用文的語言一個字一句話都至關重要,有人說:“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應用文寫作教學可以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后,通過應用文寫作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如在“調查報告”寫作中,在調查過程中成立調查小組,通過分工合作,可以讓學生學會團隊協作,學會如何與人溝通交流。
(二)實施課程改革是提升應用文寫作教學有效性之必需。
雖然高職院校已普遍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但教學效果不很理想,究其原因,是學生學習應用文的興趣不高,在應用文教學中,關注能力目標的訓練多,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關注少,千篇一律的內容,以講為主、缺少實踐練習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感覺內容抽象、課堂枯燥無味。要增強應用文課程教學效果,就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革新,充分體現應用文寫作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在教學中尋找應用文教學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點,通過對例文的選擇,寫作手法的指導,增加人文知識,融匯人文精神,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改革策略
課程改革追求的是,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對于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來講,在教學中貫穿人文素質教育,要完成的是教學目標的重新設定、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及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
(一)確立課程目標,培養人文情感。
高等學校的主旋律是“育人”,而不是“制器”。經過三年高職教育,學生將被培養成“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作為一門基礎課、技能課和人文課,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目標是培養和提高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應用寫作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及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職場競爭力。古人提倡“文以載道”,無論任何文章及文學作品,其內容都應該包含“道”,應用文寫作也不例外。在具體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應用文寫作課程要突出寫作的人文性,通過教學,實現學生人文情感的培養目標,各單元的教學目標設定要將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三者結合起來。
(二)整合教學內容,提升人文智慧。
目前,應用寫作教材琳瑯滿目,歸結起來不外乎兩類:一是通用教材,各類文書的寫作都涵蓋進去,各個專業都可以通用;另一類是專業性比較明顯的教材,比如經濟應用文寫作、旅游應用文寫作等。在這兩類教材中,內容編排有區別,有的是先介紹寫作基礎知識再詳細分類具體到各類文書,有的是直接介紹各種應用文文種的寫作。但是無論哪一類教材都是圍繞應用寫作課程的知識體系,強調寫作課程的模式化,枯燥的知識點和乏味的例文會讓學生感到應用文可望而不可即。endprint
雖然應用文寫作是工具課,但它是服務于學習和生活的,所以它是一門蘊含人文知識和精神關照的工具課。那么基于這一點,在應用文寫作教學內容選取就要遵循“學生內在和諧與完美”和“職業準備和可持續發展”的課程理念,圍繞課程教學目標構建基于職場活動的項目化課程。這些要求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打亂教材結構,自行組合教學模塊。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教學內容不外乎以行政公文和事務類文書為主的公共模塊、與專業相關的專業模塊,依據學生學習能力設計的自學模塊。公共模塊包含的通知、計劃、總結等,無論哪一個專業的學生都要用到。專業模塊內容要求教師側重選取和專業相關的應用文種講解。自學模塊內容依據學生興趣而定,可以選取一些優秀的應用文章給學生賞析模仿。在每一個模塊的教學中,教師將人文素質培養和寫作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文學色彩的名篇例文,挖掘應用文教學中的人文意蘊,或者選取和專業崗位相關的例文,讓學生在熟悉寫作格式的同時,體味寫作的態度、寫作的技巧,發展學生的寫作思維。
(三)革新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內化人文精神。
在既往的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往往是“滿堂灌”的“知識傳輸”,加之各學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分配的教學學時極少,很難在有限的學時中學完各種文體的寫作,更談不上實戰練習。應用文教學模式的改革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關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推動學生的精神性成長。我們要逐步摒棄“一堂課能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的教學觀念,通過構建項目化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做”,除了掌握寫作知識和技能外,還在課堂學習體驗與人合作和學習的樂趣,并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真正實現知識、技能和素質三維課堂教學目標。
以“項目”為主線,依據學生專業崗位需求,創設學生當前所學內容與現實崗位需求基本相近的情景環境,通過項目設計,項目執行、展示提升、學習評價等環節,嘗試從人文性的角度解讀應用文種,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例如在教學中我們設計“感恩”主題的演講比賽活動項目。以項目為導向,要求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授課班級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通過分析項目活動,學生可以明確賽前涉及的文種有通知、策劃方案、邀請函等,比賽中涉及演講稿、主持詞,比賽后涉及總結、新聞稿、感謝信等。一個活動項目可以涉及大量文種。組織學生實施一個完整的教學項目,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戰使學生掌握這些文種的寫作知識,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強化團隊合作意識。另一方面在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稿準備中,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感恩。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意識、自立意識和自尊意識,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重新衡量身邊的每-位相伴者,學會懂得理解人、同情人,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
學好應用文是做人處事的根本,是工作必備,是生活所需。任何一門課程模式的變革,應該符合職業教育的規律和本質屬性。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改革是持續的、開放的,但是其課程性質決定它無論怎樣改革,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都必須擔負起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素質修養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劉新英.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應用文寫作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2(05).
[2]陳斌珠.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的育人功效[J].語文學刊,2011(01).
[3]張燕祥.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29).
[4]呂景泉.論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1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課題《提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路徑探析與實踐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VI129);天津市教育系統調研課題《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Y201757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