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娟
摘 要: 廣東白云學院和廣東金融學院作為廣東省首批應用型轉型試點院校,轉型改革工作已經進行了一年多。通過采用訪談、問卷調研、在線詢問等方法對這兩所院校的改革現狀進行調研,探究兩所大學改革至今的階段性改革成果,分析其成果對高校學生就業的影響,并收集其師生及領導的建議,結合社會及企業發展的需求,提出對應用型轉型院校發展的建議及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建議。
關鍵詞: 應用型轉型 就業 階段性成果
一、背景與調研狀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地位的戰略資源。”高校教育向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要不斷地深化育人和強校體系,不斷鼓勵高校與企業對接,形成產、教、研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與辦學特色。目前國內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向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奮進,努力擠進世界雙一流行列中。高校應用型大學的轉型在黨的十九大及雙一流大學等的背景引導下不斷瞄準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以應用型大學的轉型道路引導當代大學生就業已成為高校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一個趨勢。
本課題組在2016年—2017學年對開展調研工作,前期做了小組分工,收集并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按需分類整理、設計調查問卷與撰寫調研策劃書、購買調研物資,最后進行實地調研。
在進行前期工作準備時,由于缺乏課題的理論知識,查閱理論資料時候耗費時間較多。轉型重點在于:由以學科主導的專業結構向產業行業需求主導設置專業轉變,由單一、校內為主的培養模式向校內與校外轉變。
在調研廣東白云學院的過程中,通過對校領導、教師和各專業學生分別學對轉型改革的理解和做法,以此探究廣東白云學院轉型改革對該校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其中廣東白云學院校長黃大乾指出:“轉型目標是要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特別是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和服務社會能力的增強。”大數據與計算機學院徐寶林院長從工科角度提出應用型轉型改革下學校應更加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創業就業中心楊輝主任強調當代大學生需從自身出發,結合實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指出問題設計的準確性不足。在接下來的調研中,本團隊總結了上面的經驗,在訪問問題上做出了修改。在訪問對象方面也做出了調整。經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客觀分析,本團隊對問卷中出現的專業術語過多、問題設計缺乏準確性等不足做出了調整,提高了問卷的準確性、針對性、科學性。在廣東金融學院的調研中,吸取上一所學校的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各項調研工作均順利開展。
二、轉型發展現狀
(一)實地考察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應用型教育的源頭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始。通過調研發現,從2016年開始,廣東白云學院要求各個學院的系主任、院長在制訂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之前先到各企業進行調研了解,通過調研結果分析撰寫詳細的調研報告,從而了解企業對各崗位的要求,優化相應的課程設計。由此可見,學校對課程予以高度的重視,其課程所教授的內容與企業招聘中所要求的能力及職業素養緊密聯系,有利于提高教學層次的廣度和深度、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學到社會人才技能,同時企業傾向于能夠吸收到此類人才。廣東白云學院的畢業生工作數據顯示,從應用型轉型至此,廣東白云學院畢業學生的就業率呈上升趨勢,企業對學生工作的滿意度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高薪聘請及高投入培訓“雙師型”教師
通過對兩所學校教師招聘的調研,不難發現廣東金融學院近年來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雙師型人才的薪酬;廣東白云學校對雙師型人才更重視,在高薪聘請復合型人才的同時,經校領導批準下撥一批資金,派遣企業工作經驗較少的教師到企業進行學習、工作,增強此類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截至2017年6月,廣東白云學院具備“雙師型”素質的教師超過50%,并且其比例將不斷上升。兩所學校長遠目標是在各院系打造一批雙師型人才隊伍。雙師型教師在具有扎實的理論的基礎上,把自己在企業得到的各類經驗知識帶到課堂,在學生和社會之間搭建了一條溝通橋梁,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轉變以往偏重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三)以形成性考核為主的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指的是指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全面測評,是對學習者課程學習成果的階段性考核,是對學習者學習目標的階段性測試,是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①。在轉型試點前,兩所高校的學生成績考核比重偏重于期末考試,對應用型能力考核占比較小。改革后,兩所院校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期末成績占學生考核的比重,增加了學生程互動、團隊協作、階段性作品作業、課堂紀律等方面的考核比重,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與時間,不同程度上增強了兩所高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四)學校與企業對接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改革重要的落腳點。兩所高校理順了一直以來校企合作各個方面、規范了校企合作接下來合作的思想和文件。截至2017年6月,廣東白云學院與718家企業開展了深度合作并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截至2016年,廣東白云學院通過與25家企業達成實訓基地建設共識,共建27個校內實驗(訓)基地。校企合作的企業中不乏美的集團、豐田、中國移動、蘇寧、東運鎂業、豐鐵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同時,基于改革的需要,廣東白云學院也淘汰了一部分不適應學校應用型改革的企業,引進一部分新的企業增強校企合作的深度,為其應用型轉型改革注入新鮮的血液。兩所高校不約而同加強了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為未來進一步的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校企對接日益頻繁,高校轉型越來越清晰。在校企對接過程中,學校雖然能夠提供極大的實踐平臺,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但高校學生仍然需要注重自身學術內涵的學習。因為缺乏理論的實踐,就等于蠻干,缺乏實踐的理論也會成為空談主義者,只有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應用型人才。
(五)搭建課外創新性實踐平臺endprint
課外的實踐平臺是應用型改革重要的發力點。廣東白云學院從學校政策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模擬市場、U創長廊、創客大咖比賽等創新性實踐平臺,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操能力;而廣東金融學院重點新策劃了GFX創業孵化基地、金融杯大型商業計劃比賽等一系列的比賽活動培養學生協作能力、適應能力和塑造能力。兩所學校讓學生在課外擁有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把理論知識運用在現實中,從而增強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新搭建的實踐性平臺讓課外時間成為學生磨煉的第二課堂。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把課外實踐學到的知識技能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應用型知識的吸收與思考,調節校園整體學習應用型課程的氛圍,升華應用型轉型理念,從而自下而上促進學校的應用型轉型改革。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固化
針對目前廣東白云學院與廣東金融學院的調研情況,部分老師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死板和教條,受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明顯。即便現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部分教師還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夠充分發揮先進設備在教學上的優勢,只是將考點難點一一講授,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未能及時采取創新性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未能在新的背景下適應應用型試點高校的轉型過程。
(二)缺乏經驗與宣傳力度小
由于廣東白云學院與廣東金融學院應用型轉型時間不長,尚在探索階段,學生對本校的改革進程與措施并不了解,對高校轉型、應用型大學等概念不明確,經采訪得知,學校在這方面并未對學生進行大的宣傳與教育,只是在相關工作人員中討論與推進,以致學生在這方面認知不夠甚至提及改革時一頭霧水,在問及與改革或者未來就業的相關問題時也毫無頭緒。
(三)資源不完善
應用型高校的轉型需要學校有較充足的教師資源,比如教授、外教、具有豐富實踐的講師等,在軟硬性建設上需要更多的設施設備對改革進行支持,其中多媒體、實驗室、學生實踐平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以此為轉型提供強大的后盾力量。目前廣東白云學院與廣東金融學院在響應改革號召的基礎上對該校的各種資源進行優化與升級,但資源方面還是有待完善。
四、應用型高校解決對策
(一)加強項目化教學及師資隊伍建設
1.項目化教學的運用注重的是學生邊學邊做的能力,學生自主開發項目,摒棄過去只學習卻無地可施展的尷尬局面,學生在實操過程中發現問題,繼而投入到實際學習中探索解決方法,將時間問題與理論融為一體;學生自主組建團隊對項目進行討論與推進,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與溝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學生也在項目化教學中增強個人成就感,提高學習欲望。這與應用型轉型試點高校的目的不謀而合,使得學生日后走向社會具備更加扎實的實操能力與良好的心理素質。
2.雙師型教師是在一支在相關領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理論水平,較強的教學、教研能力,在領域中具備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的隊伍。廣東白云學院與廣東金融學院這兩所應用型轉型試點高校將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運用到改革中,邀請各領域的人才走進教室進行教學指導,有益于培養高素質的專家型隊伍,這與轉型道路是相匹配的。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建立應用型高校聯盟,從實現資源共享的角度上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學術交流、科研交流。創新雙師型的教學思維與深化教學方針;把專注于講授的教師下發到企業參觀學習,讓雙師型帶動試點高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二)學校致力做好改革宣傳
應用型轉型高校的號召應該響徹學生隊伍,改革的受益者不僅是學校、社會,更是當下成百上千萬的大學生,大學生只有了解應用型轉型改革,才能著手相應地充實自己,不僅在理論知識上更是在實踐能力上。應用型高校改革是社會新經濟發展的潮流下應勢而生,向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標前進,應用型高校應多角度、全面化地瞄準高校學生,準確出擊,在高校學生對應用型高校的思想認知上起到“鎮靜劑”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多方位地宣傳,帶動學生更加準確地進行自我定位與未來職業規劃。
(三)大力推進實驗室及企業資源的利用
1.實驗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此,應由學生本人自主選擇實驗時間、實驗內容,獨立完成實驗項目,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與教學老師配合,參與教學中,成為真正自主學習的人。轉型高校應設計并完善一套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為學生安全科學實驗保駕護航。在充分挖掘實驗室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提高應用型高校指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理論水平。
2.學生與企業簽訂實習合作協議、搭建實習基地、定期企業招聘會、教師入駐調研等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學校與企業方的溝通協調,提前讓學生了解企業的職能結構和運作模式、體驗社會生活和明白企業用人需求;使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與短板,促使應用型高校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習與思考,鼓勵學生提前制定自身職業規劃,明確未來就業方向,也在校企合作共建的過程中提高社會責任感與社會適應能力,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定的基礎;為教師在入駐調研、企業技能培訓的過程中提高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
五、結語
在此次研究中,廣東白云學院和廣東金融學院在改革中的措施對大學生就業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大學生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提升自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尤其是在高校轉型中,更應該抓住機遇,實現人才能力轉變,利用好轉型資源。不管是在理論知識還是實踐能力方面,都能夠雙面提升;積極利用校方搭建的實踐平臺,充分學習,積極成長為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為社會創造更強的生產力,實現人生價值。
注釋:
①李守宏,韓旭東.網絡教學管理平臺形成性測評系統設計[J].高等農業教育,2013(12):77-79.
參考文獻:
[1]李守宏,韓旭東.網絡教學管理平臺形成性測評系統設計[J].高等農業教育,2013(12):77-79.
[2]王業社,向文江,王放銀,秦波蓮,余有貴,馬文銀,謝兵.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內課外結合·產學研聯盟”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邵陽學院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8):467-469.
[3]張明,張睿,袁翠松.基于網絡的形成性考核研究[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4):82-84.
[4]孫百鳴.高職學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教育探索,2010(2):80-81.
[5]高彩榮,孫俊紅,任廣睦,贠克明,王英元.高素質應用型法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14(13):98-99.
[6]徐振梅.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高校物理實驗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3(23):22-22.
[7]李玉萍,李婷,王瑞曉.會計實踐教學與職業化發展配合性研究[J].財會通訊,2014(10):48-50.
[8]王業社,王放銀,向文江,秦波蓮,余有貴,馬文銀,謝兵.大學生科技競賽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193-195.
此論文是2017年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培育“攀登計劃”——項目編號pdjh2017b0822的《廣州市四所應用型轉型試點高校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的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