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紅
摘 要: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學藝術,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訓練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以《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教學為例,提出了課堂要講究“細節性、啟發性、針對性、等待性、質疑性”的有效提問策略,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究的精神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 歷史與社會 有效提問 提問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提問是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只有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目前課堂中教師提問仍存在一些問題:提問以教為目的,忽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問起點太高,激不起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問太頻,學生被牽著鼻子走,等等。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教師設計問題忽視了學生這個主體,而把完成教學任務放在了首位,直接導致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基于以上問題的存在,筆者以《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教學為例,以“學為中心”的理念為出發點,談談歷史與社會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
一、有效提問要講究細節性——讓學生領悟傾聽的重要
很少人會想到,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在傾聽中引導學生走出誤區,掌握新知。
比如,在執教《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一課時,當講到陳勝吳廣起義事件時,我讓學生講講“你知道揭竿而起的典故嗎”?
學生:……遇到大雨,道路被毀,無法如期到達。按照秦法,不能按時到達,將要被處死……
老師:(適時拋出問題)那么看來,陳勝、吳廣之所以起義,是因為在前往漁陽戍邊的途中遇雨誤期,才揭竿而起的。如果沒有遇到大雨,農民戰爭就不會爆發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學生:是的。(有幾個同學不假思索,想當然得出結論)
老師:好的,那么在現代社會,如果輸送物資誤期,是否會被砍頭?
學生:沒有聽說過。(有的學生答不會)
老師:同學們是否剛才仔細聽了,有同學講到“按照秦法,不能按時到達,將要被處死”,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1:秦朝法律的嚴酷。
學生2:說明暴政,這才是陳勝吳廣起義的真正原因。(學生很興奮)
老師:(贊許地點頭)大雨誤期呢?沒有大雨誤期,這個歷史事件可能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而是發生在別的人身上。
學生:哦,對,也是……大雨誤期是起義的導火線。(恍然大悟狀)
……
此案例中,教師關注了學生錯誤想法的這一細節,非但沒有指責學生,還鼓勵學生將它展現在所有學生面前,接著又拋出了現代社會的相似案例,并且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前面同學的故事細節(關鍵詞),引導學生一步步看清事實真相,使學生最后總結出陳勝吳廣起義的真正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導火線)。如此教學,使學生完全成了教學的主體,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了傾聽的重要性。
二、有效提問要講究啟發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學
有人說:“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如何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教師在設問時應該根據課時內容和教學環境的具體情況,同時分析學生的特點,在適當的時候設疑質問,在學生都陷入困境時以“問”代啟,指點迷津,讓學生體驗“柳暗花明”的愉悅。
比如,在課堂上解決“漢初三位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并歸納共性,談談對今天現代化建設的啟發”這一問題時,很多學生能從書本上找到休養生息的具體內容,但歸納共性及啟發學生就卡殼了。國家現代化建設綜合性強,對于初中八年級學生而言,其發散性思維,探究事物本源的能力都比較弱,當學生跳一跳也夠不到桃子的時候,就需要教師加以啟發引導,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時我和學生的課堂對話如下:
教師:哪位學生能歸納下三位皇帝休養生息政策的共性及對今天現代化建設的啟發?
學生:沉默。
教師:大家都說不出來嗎?
學生:太難了,不懂。
教師:好吧,那我們來做個游戲。想象一下你是當時的皇帝,如何?
學生:(來了興致)這個會想象。
教師:你是大漢天子,當時,國家很窮,你出門,找不到四批毛色一樣的馬來駕車,只好乘牛車。你覺得你當時的想法是什么?
學生:太窮了,很想國家富裕呀。
教師:對,那你具體準備怎么做呢?
學生:鼓勵百姓努力生產。
學生:號召節約,自己也節約。
學生:不要打仗。
學生:獎勵耕織。
學生:采取措施激發人民生產的熱情。
教師:對嗎,看來你們是開明的統治者啊。
學生:哈哈哈。
就這樣,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慢慢得到了啟發,話匣子也打開了。在教學中,教師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設置,給學生點撥了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思考方向,使學生置身于情景設計中,同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啟發性不僅體現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因此,課堂設問只有做到有啟發性,才會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進入問題情境,獲取學習體驗,激活社會課堂。
三、有效提問要講究針對性——還學生主體,讓課堂活起來
有的教師埋怨學生啟而不發,提出的問題,學生一臉茫然,課堂氣氛不佳,其實主要是教師的提問沒有針對性所造成的,所以課堂問題必須依據學情有針對性地設計。endprint
比如,在學習“秦的暴政”時,學生能大致知道濫用民力,修建長城、阿房宮等,怎樣讓學生能夠全面而形象地了解暴政的表現呢?有針對性地選擇材料設計問題就非常重要。當時,我選擇了以下三則材料:材料一:“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邊關,至今未歸還;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難。”材料二:當時在秦國市場上,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材料三:孟姜女哭長城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材料一中老大、老二、老三的經歷說明秦朝的徭役、兵役、賦稅情況如何?材料二中說拐杖是搶手貨,怎樣的人要用拐杖而鞋子不緊俏?說明秦朝法律情況是怎樣的?材料三講了個民間傳說,老百姓口耳相傳,長城哭哭會真的倒嗎?那么老百姓希望長城倒說明當時秦朝社會與百姓之間的關系如何?
通過這一連串的設計,調動了一切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把一道原本“平庸”的材料分析題上得生動起來,這樣的提問才會恰到好處地貫徹教學目標,更好地體現教學效果。事實證明,學生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提問,最終歸納出:沉重的徭役、兵役和繁重的賦稅;嚴酷的法律;社會矛盾激化等。這樣教學不僅能始終體現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方式,更有助于培訓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科素養,可謂一舉兩得。
四、有效提問要講究等待性——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師在課堂提問后應學會等待,等待中一方面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時間,另一方面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補充答案,使回答更加系統、完善,從而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滿足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解決學生的質疑“楚漢之爭為什么劉邦勝了項羽”這個問題時,其他同學馬上得出答案:劉邦重視人才,比如韓信。(根據原有的儲備而回答)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老師不急著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們看教材閱讀卡及看地圖(劉邦與項羽的根據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把學生領到了一塊更廣闊的天地,其余都等待學生自己探索規律,尋求答案。如此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真正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真正做到了在學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做到了“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五、有效提問要講究質疑性——讓學生真正學會主動學習
教師提出問題,固然可以促進學生思考,但是是被動的。只有當學生在思考時產生疑問、提出問題,才是最積極的。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我們在教學中應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好問,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比如,在課堂開始后,我投影課題“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然后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白紙,讓他們圍繞這個標題提出問題(自己想要知道什么)。我巡視,發現學生不會提出問題,或者問題很粗淺,諸如“秦末農民起義是怎么樣的”、“漢朝是如何建立的”等。我讓他們看書5分鐘,再寫。學生簡單的知識點不提了,現在提出來的是“楚漢之爭劉邦為什么能取勝”、“休養生息政策如何理解”、“為什么秦朝這么快滅亡了”等。接著,教師整理問題,歸類,把有代表性的、本課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課內容。當一節課結束后,再梳理學生當時的提問,發現“不知不覺”中,學生的疑難問題已解決了。
上述案例中,教師創造和諧的、平等的教學氛圍,給了學生質疑的機會和勇氣。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問”習慣。只有有效提問,才能“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質疑的膽量。
總之,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設計的問題一定要突出“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必須以啟發學生主動思維和樂學心理為出發點,精心設計問題,充分開發教材及教材外圖文材料的功能,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創造的活動中學習歷史與社會,提出真正有思考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都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志鵬,羅巧慈.“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探索[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8(10).
[3]蔣必初.對“課堂問題導學法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思考[J].企業家天地,2008(08).
[4]李濤.“問題導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探析[J].山東教育,200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