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茜
摘要: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政策,能夠推動農村經濟有效發展。小額信貸風險由多種確定與不確定因素構成,金融資本、技術創新等生產要素在現實轉化的過程中,會受到一系列的外力阻礙。同時農村信貸群體的經濟實力、信用等級等不確定因素,也增加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風險。本文主要探討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通過分析小額信貸的外部干擾、內部問題,給出小額信貸風險控制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控制;策略
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主要為農村中小企業、個體戶等群體提供服務,其信貸的數額小、服務水平低,這大大增加信用社的信貸成本。究其原因,在于農村信用社的信用審核機制不健全、資金風險管控級別低,再加上金融資本、技術創新等生產要素的外力阻礙,共同造成信貸資金管控的高風險率與高壞賬率。針對當前存在風險較好的信貸體系,需要引入完善的小額信貸風險控制策略進行分析。
一、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現狀分析
農村信用社在小額信貸風險管理方面,存在著很多的誤區與不足。當前信用社小額信貸秉持著多放貸、增加業務量,以提高自身的信貸收入。但這種快速增長的業務發展,容易帶來不可控的信用貸款管控風險。在農村信用社管理制度缺失的前提下,利用現有的規章制度,不能有效解決信貸中的人員結構不對稱、行政干預與信用等級評價風險。由于工作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專業素質的限制,導致了人員對信用社小額信貸的風險認識不足。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信用社小額信貸并沒有一套完善的信貸交易流程,更不存在良好的信用等級評價體系,這使得小額信貸風險管理出現程序混亂的局面。因此,農村信用社在小額信貸風險管理,仍舊面臨著嚴重的法律法規建設、管理制度、人員素質、人員結構、信用等級評價等多方面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進行風險的管理與控制。
二、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存在的風險
(一)小額信貸法律法規不健全
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存在的最主要風險,為信貸法律法規與現實問題的不相容性。我國關于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的法律法規較少,立法機構并沒有對農村小額信貸管理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法律法規缺位的市場前提下,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的監管風險也就不可避免。與此同時,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也無法起到調和當前信貸矛盾的作用。小額信貸中的很多法律糾紛,難以確定主體責任人。農村信用社的小額信貸業務,一直被看作政府幫助農村群體的政策性補助業務,因此農村信用社也無法按照商業貸款的相關規定,對信貸業務進行實施。權責不明的小額信貸法律法規,又導致了嚴重的信用評定考核問題。小額信貸的信用等級評定,通過相關的信用調查進行信息獲取,但這種信用評定方式具有樣本的不確定性,不能真實反映農戶的信用情況。若個人信用等級評價中包含著若干的欺詐信息,則會增加信貸管理的風險。
(二)行政力量干預風險
政府的行政力量干預,會對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造成嚴重影響,政府對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的行政干預,會嚴重擾亂正常的金融市場,也會使信用社小額信貸的資金與資源配置陷入僵局。農村信用社難以按照法律的規定,以獨立法人的身份進行信用貸款的業務經營,這嚴重制約了信用社小額貸款對農村群體的支持。其中部分政府會向地方農村信用社下達任務,分配小額信貸的名單與名額,這損害了信用貸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甚至會產生以權謀私的問題,增加小額信貸的不可控風險。
(三)人員結構的不對稱風險
農村信用社中的人員結構,包括監事會、理事會、信用社主任三個主要責任體。其中監事會、理事會為農村信用社的股份與監督成員,在實際的行政管理中沒有實權,因此造成了信用社內部人員結構的不對稱問題。農村信用社主任為信用社行政的主要控制者,其他社員為信用社的下設法人,也受到信用社主任的直接管理。信用社主任的權利過大,會造成其他機構的權力虛設問題,這種缺乏制衡的內部構成,會產生不可控的信用貸款管理風險,甚至會損害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利益。農村信用社的骨干人員組成,是按照相應的股份進行組織結構的劃分,各層級共同構成了倒金字塔的資金管控結構。雖然從股權總量上看,農村信用社基層員工的股份占比最大,但由于其人數較多,因此在行政與資金管控中沒有實權,而那些控制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資本的小部分人,則會對信貸的資金去向進行干預。
三、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風險控制策略
(一)優化農村信貸的金融環境
政府與金融監管機構應推出適應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發展的政策,以優化信貸的金融環境。當前農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信用貸款中所占的比例,遠遠高于第三產業的信貸比例。但第一、第二產業的結構優化,能夠推動第三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因此農村產業發展對城市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發展,要考慮到商業貸款的經濟屬性,同時也不能忽略小額信貸業務的政策性扶持。這種二元發展的經濟結構,需要政府提供足夠的財政補貼、稅收與利率優惠,才能保持農村信貸的良好與健康運營。
(二)加強農村小額信貸立法
立法機關應根據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特殊性,制定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條款,最主要的是協調商業貸款與政策性扶持之間的關系。同時在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風險監管、信用評級方面,也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并要制定出規范的審核與審批流程。建立完善的小額信貸法律法規條款,能夠從大環境方面規范信貸的操作流程,降低小額信貸的交易成本,將信用貸款的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當前各種土地、工廠、房產等產權抵押泛濫成災,其中大多數為不能形成有效使用與資產價值的垃圾權益,這對農村金融信貸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小額信貸的信用評級、資產抵押過程中,應該建立完善的審核條款進行限制,以最大程度降低資產抵押與貸款的風險。
(三)健全人員管理章程
人員管理章程是企業發展需要遵循的基本準則,也是企業生存的關鍵。農村信用社應當健全人員管理章程,利用章程對社員、監事會、理事會、信用社主任等成員進行監管,并明確各人應當承擔的職責。管理章程應該對農村信用社的決策、監管等事項,做出一系列的制度規定。各個權力中心應該形成相互扶持與制約的關系,其中決策、執行、監督應該分屬于三個不同的部門,這樣才能防范權力的濫用情況,保障小額信貸工作的順利實施。
(四)建立小額信貸風險評估與分散機制
對于農村信用社個人與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問題,應該建立統一的信用征集與評定系統。該信用征集與評定系統為全國互聯的網絡系統,任何地區的農村信用社都可以查詢到某個人,或者某一公司的信用情況。信用征集與評定系統數據庫的建立,一方面能夠搜集地區企業的信用情況,方便信用評級與貸款信用評定;另一方面也能查詢到用戶的不良記錄,降低信用貸款的潛在風險。
四、結語
小額信貸能夠為農村經濟體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幫助其擴大業務范圍。但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存在的風險,也是信貸中不得不關注的主要問題。只有從法律法規、人員監管、風險評估、信用等級評價等多方面著手改革,才能有效控制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風險,從而推動信用社小額信貸模式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苗靜.內蒙古農村信用社的信貸風險及防范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22).
[2]安宏文.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的難點及其對策[J].現代商業,2013(23).
[3]晏江濤.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07).
[4]宋曉宇.關于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創新發展的研究——以合肥市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15).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信用合作聯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