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飛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四個正確認識”內涵豐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為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著力點。人文素養《時政縱橫》作為學院形式政策類專題教育承擔著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為提升教育效果,結合思政會議“四個正確認識”重要精神,重構教學內容。
關鍵詞:四個正確認識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114-02
一、“四個正確認識”的提出
“四個正確認識”是2016年12月7 -8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珍惜韶華、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1]
二、“四個正確認識”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一)認識與把握人類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必然性,須具備正確的科學哲學觀
人類社會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現在的現代文明,馬克思通過研究社會經濟、生產力、生產要素等社會發展的核心因素,總結出了人類社會所形成的五種形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形成了科學的唯物史觀。當代大學生須具備正確的唯物史觀,才能客觀看待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才能理解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的最高社會形態,是當代青年應該樹立的遠大目標。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血淚史,無數愛國救亡人士探索著國家的出路,但不管是自上而下的“戊戌變法”還是自下而上的“辛亥革命”,由于其局限性,均未能使中華民族拖離苦海。1917年冬的一聲炮響,為在黑暗中摸索救亡之路的中華民族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經歷過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解放到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宣告誕生,這支肩負贏得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強盛重任的偉大政黨在經歷了革命的洗禮后更加成熟,引領著整個民族的偉大復興。縱觀中國近代史,是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民族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結合中國基本國情而產生,是總結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的必然選擇,是真正掌握社會主義核心的必然選擇。
(二)認識中國特色與國際比較,須具備較強的邏輯思辨能力
客觀認識當今中國。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階段曾經走過彎路,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沒有將馬克思主義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脫離了實際,也就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隨著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不斷深入研究,通過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等一系列改革,使得國家綜合實力逐步提升。當今中國GDP全球第二,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強,但是目前也遇到了諸如城鄉二元化、教育醫療資源等分配不公、社會貧富差距較大、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等問題。著力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唯有“將改革進行到底”“向改革要紅利”,構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以辯證思維調節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發展。
當今世界主旋律是和平與發展下的“一球兩制”。目前國際環境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矛盾相對得到緩和,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以合作發展為主、局部摩擦斗爭為輔成為21世紀的主要趨勢。雖然現階段社會主義進入了短暫的低潮,但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通過經濟、科技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從另一方面證明了社會主義的旺盛生命力與正確性。也正是基于此,自從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倡求同存異,和諧共處,共同推動整個人類發展的理念。在當今“一球兩制”的大環境下,需要我們繼續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樹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時在當下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共同發展。
(三)認識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須培育和樹立遠大理想
牢記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與責任,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時,青年情系為國為民之心,扛為國為民之責。當國家處于建設階段時,青年會義無反顧地前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責任與使命是一個共同體,當代青年,尤其是以95后為代表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時刻情系國家發展,接過歷史接力棒,面對當今的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能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自覺擔當國家和民族賦予的歷史責任與使命。
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中國夢”是我們當代青年每一個人的夢,是相同的夢,同時又是不同的夢。相同的夢是我們都希望盡快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不同的夢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未來規劃都有不同,個人短期目標與夢想均不相同。當代青年要努力尋找個人夢想中與國家夢想的共同點,將個人夢想與國家、民族夢想結合,因為只有個人夢想與國家、民族夢想相一致,才能更好體現當代青年夢想的真正價值。
(四)認識遠大抱負與腳踏實地,須踐行愛國愛民之志
成為國之棟梁首先在于立志。在革命年代,為探索強國之路,多少有志之士為其拋頭顱灑熱血,支撐他們義無反顧走下去的是其心中的報國強國之志。愛國不僅是屬于自身內心情感,同時也是主動承擔屬于自己的時代責任,而這一切同樣需要立志,這個志就是愛國報國之志。如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落到了當代大學生的肩上,這是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需要我們當代青年從小立大志,以強大的精神動力去實現強國之路。
成為國之棟梁其次在于踐行。“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歷史上講大話、空話而一事無成的例子很多,實現共產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我們當代大學生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認真做事,樹立求真求實的實踐品格,積極投身實踐融入社會,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2]
三、“四個正確認識”對《時政縱橫》教學內容改革的啟發
(一)以人類社會發展為框架,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哲學觀
拉升視角,引導學生站在宏觀角度看待社會發展。該專題可考慮在現有基礎上,在開篇部分引入人類社會發展概要,幫助學生梳理部分概念,鞏固唯物史觀,使學生能站在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審視社會發展,能更加理解《時政縱橫》里的“縱”向,即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獲得知識與觀點。
在講解完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后,隨后引入中國從古至今的縱向坐標,讓學生進一步明晰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去理解我國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從橫向上來說,隨后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認識世界的問題。其一,并未改變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趨勢,只是將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帶入了低潮,其發展規律仍然符合基本的唯物史觀。其二,以英國脫歐為代表的去全球化無法阻止全球化進程,因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主旋律,其核心是以全球化為基礎的共同和平發展。2017 年 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談到:“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并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其三,代表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社會制度仍然是共產主義。只有讓學生明確認識這些問題,理解當代中國和世界關系的“縱橫”坐標,并引導學生肩負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才能將其內化為自覺意識,并將腳踏實地落實到遠大抱負中。
(二)以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為比較,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
要想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還需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國外進行全面比較,學生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和世界,才能更深入理解中國特色,在看待中國和世界發展歷程上才能有自己的正確認識,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我們的“四個自信”。要到達鍛煉學生批評性思維的目的,該課程可考慮在教學內容中進一步完善并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比較”。通過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行比較來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與資本主義憲政民主進行比較來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通過與資本主義“普世價值”進行比較來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與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進行比較來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3]
批判性思維的鍛煉旨在從根本上守住意識形態的陣地。當今世界有些披著“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外衣的各種思潮借助互聯網進行思想滲透,由于部分大學生在思想意識上儲備不夠充分,在面對諸如“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憲政民主”等問題時無法正確客觀認識,所以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其認識到“國情有不同,比較出真知”“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讓學生明白每個國家的發展模式不可能一樣,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歷史文化積淀等因素,不可能存在照搬照抄一個國家的模式可以走上強國之路的,同時需要讓其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誰恩賜于我國的社會制度,是革命家、建設者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結合中國國情而自行選擇的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是我國建設和發展的智慧結晶。
(三)以“亞投行”“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為“熱點”,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刻苦努力學習
結合時下熱點,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在課程時政部分,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闡述國家實行“一帶一路”“亞投行”“中國制造2025”等計劃的意義,通過對當下熱點的講解,使學生感受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空中樓閣,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實現的。在回歸課堂部分,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將來要想報效祖國必須有過硬的本領,而如今正是學習本領的關鍵時刻,讓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刻苦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書寫出濃墨重彩的篇章。
參考文獻:
[1]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白潔.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J].思想教育研究,2017(1):8-9.
[3]孫立軍.深化“四個正確認識”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7(4):62-63.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