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鑫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能夠很好運用英語是每個人非常必要的能力。英語是是世界上運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加強對英語的教育就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世界,更好的接受全世界的文化知識,從而更好的完善自我。然而農村的英語教學相對來說比較落后,教學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農村英語教學的現狀來找到存在的問題,并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農村英語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農村 英語教學 現狀 分析
前言
英語作為世界上運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是現在人們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現在社會的發展是全球化的,在保留我們自己優良傳統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汲取更多更好的國際化的知識、營養。我國農村英語教學相對來說比較落后,孩子接受英語教育的時間相對較晚、師資力量也不太理想、教學環境較差,所以如何讓農村學生更好的接受英語教育就成了現代教育的一個繼續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七年級英語情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英語水平底子差,接受水平低。農村英語的教育一般起步較晚,學生接觸一門陌生的語言會比較困難,從而導致對英語提不起興趣。在城市,孩子從很小就會接受到英語的教育,和漢語拼音一樣是從很小就開始學習的,而農村的英語教學起步晚,學生接觸時就比較困難,加上七年級開始學習的任務會逐步加重,學生就會應接不暇。
2.農村英語教學的師資水平較低。教師是帶給學生知識的,而教師的專業知識決定著教學的質量。農村的英語老師很多都不具有專業的英語教學能力,沒有進行過英語教學的培訓。農村的英語教學只是在課堂上老師教授課本上的知識,教學方法單一,同時也沒有更好的更專業的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對課本知識枯燥乏味的學習就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缺少英語的語言環境。農村七年級的學生隨著中學的開始,學習任務增加,英語的學習也越來越復雜困難,枯燥乏味的讀、背、聽寫也隨之而來,增加了學習的負擔,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降。語言最主要的就是都運用,運用的多了才能更好的掌握,然而在農村英語的語言環境幾乎不存在,學生在學習英語后沒有能運用到的地方,所以學生就會感覺學習英語沒有多大的用處,從而導致失去了學習英語的樂趣。
二、針對農村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的相應對策
1.提高農村英語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的最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樂趣的,只有對學習產生了樂趣才能更好的掌握這項知識。教師是決定農村英語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要加強農村英語教師的專業培訓,通過各種培訓和學習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法。積極的參與各項改革制度,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理論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及時的轉變自己的思想和教育觀念,積極的接受新的挑戰,從而提升農村英語教學的水平。
2.加大英語教學設施的投入。現代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教育設施也不斷更新換代,而農村的教育設施建立還處在相對落后的水平。加大對農村英語教學設施的投入,為農村英語教學提供更好的科學支持,才能給農村英語教學創造更好的教學環境。網絡化的時代是農村英語教學的機遇,遠程教育是新興的教育方式,它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探索未知的積極性,讓學生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更好的運用遠程教育就能使農村英語教學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對英語教學的投入。
3.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只有學生們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對于陌生的英語,只有展現出它的有趣之處才能讓學生想要去學習英語。變換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比如讓學生運用學習的知識進行情景對話;組織一些趣聞的英語小游戲;讓學生自己編排英語小故事等。語言在于運用,只有多說多讀才能更熟練的掌握一門語言課程。興趣的培養是學習的關鍵因素,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找到學習英語的興趣。
4.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在英語的學習中學生是主體,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多樣化的教育風格,優化課堂教學。
三、結束語
七年級是農村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階段,它意味著農村英語教學的開始,是農村學生步入英語學習最主要的一步,只有在這個階段建立起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接受英語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重視這個階段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的管理,從各個方面入手想盡一起辦法加強農村英語教學的力度。英語在現代化社會中的運用很普遍,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而農村的學生是國家未來人才的重要生力軍,只有讓學生們更好的掌握英語才能接受未來社會的考驗。
參考文獻:
[1]劉莉萍.關于農村英語教學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
[2]謝群梅,王紅平.提高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8(3).
[3]楊玲.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之問題現狀及改進措施[J].科教文匯,2007(11).
[4]靳娟娟.淺淡農村英語教學中的困惑[J].科學教育,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