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光
摘要:農業機械化課程是農學來專業的基礎課程,學習目的主要在于使學生了解農業機械系統的構造、組成,使學生能夠獲得農業機械化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以便滿足當代農業現代化生產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不高,傳統教學方式下,其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都無法實現理想的狀態。因此,對農業機械化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農業機械化課程是農學來專業的基礎課程,其學習目的主要在于使學生了解農業機械系統的構造、組成,使學生能夠獲得農業機械化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以便滿足當代農業現代化生產的需求。農業機械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不高,傳統教學方式下,其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都無法實現理想的狀態。因此,對農業機械化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通常而言,對農業機械化課程教學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實現教學內容的合理化
由于我國低估遼闊,不同地域之間的農業生產條件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因此所使用的農業機械也有所區別。例如南方多山地丘陵,大型的農業機械使用起來并不方便;而在北方,田地遼闊,則適合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同時不同地區的主要農作物也不同,如南方部分地區多種植甘蔗,因此甘蔗聯合收割機使用頻率較高,而北方就不采用。同樣,北方的玉米收割機、馬鈴薯收割機等應用也很廣泛,而南方就很少使用[1]。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選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際得到廣泛應用的機械來進行教學,例如播種機、旋耕機、犁、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等。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對具有區域性使用特色的農業機械進行選擇性學習。此外,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大棚溫室、新型農業等使用的新型農業機械、微型農業機械等應當適當地安排進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現代農業科技的進步,實現與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無縫對接。
二、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教學方式多樣化的實現,對于教師的專業水平與能力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為合理的教學方式,并根據所學內容進行適當性的拓展。由于農業機械化課程更多的是涉及到對農業機械構造及使用的講解,因此現場教學與實踐性教學的效果相對會更好,使用頻次也會更高。
例如在講授拖拉機的構造時,教師不僅應當對拖拉機的基本構造進行講解,還應當安排駕駛實習活動,以便讓學生掌握拖拉機的駕駛操作要領,并適當拓展學習拖拉機的保養與維護方法[2]。在駕駛實習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從而有效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認知與鞏固,收獲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而在介紹內燃機結構的過程中,則可以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教師一邊對內燃機進行拆解一邊講解其結構,學生在旁邊協助教師拆裝,并對拆裝過程中存在的疑問提出,教師當場進行解答。通過現場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與學有機融合在一起。
三、實現多媒體教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進行農業機械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也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方式,通過靈活多變、更加生動直觀的教學形式,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1、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通過聲音、圖片、影像等形式將所學內容動態地呈現出來,有利用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通過更為直觀生動的展現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由于農業機械化課程通常需要借助設備來進行實訓,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訓的設備往往不足,農業機具存在滯后的現象,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農業機械的相關特點,并第一時間認識先進的農業機械。
2、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開發出適合農業機械化課程使用的模擬機械操作系統,或者機械模擬構造系統,讓學生通過虛擬的機械操作與機械拼裝,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而且寓學習于娛樂的學習方式也更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也更佳。
3、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的共建性與共享性,來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同時,網絡教學還存在著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的優點。例如可通過網站建設的形式,建立相關的網站或論壇,并向所有師生提供農業機械相關的資料[3],通過網絡留言、網上討論等多種互動形式,來有效地開展農業機械化課程的互聯網教學。
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農業機械化課程教學高質量的重要保障。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教師資格和職業資格,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教師。“雙師型”教師是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對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相關領導要重視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是農業機械化課程的教師,既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又要有較高的專業實踐技能與專業操作水平。只有通過優質的師資力量儲備,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五、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
在對學生制定考核方案時,不應該只著眼于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標桿,考試成績一直受到各方人士的重視。然而農業機械化課程有其特殊性,對于操作性與實踐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對于該門課程的考核應針對課程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將理論成績、實訓成績、操作成績、日常考察等綜合起來,通過綜合考核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考核,既兼顧理論與實踐,又同時關注了學習過程與結果,能夠更為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果,有效對提升學生對日常教學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實驗課、實訓課、操作課的關注,從而全方位地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蔡燕娣,賈富國.農業機械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農機化研究.2001,1(1):114-114
[2]李寶筏.論農業機械化專業農業機械學的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1991(2):45-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