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敏
摘要: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情境創設能夠將理論和生活實踐得到有機的結合,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教師在進行數學問題設計時,應當恰當把握好問題的難度,密切聯系生活。注重問題的針對性、開放性的大小和延展性,以及學生的思維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教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一、數學教學中“問題”的作用
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情境創設能夠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活躍課堂氣氛,對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從而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在自主狀態下進行交流探討。通過將問題情境創設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也能夠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在這一環境下,學生能夠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再次的加工,這樣學生能夠對問題有效的觀察思考,通過以往的知識逐漸地對新的知識加以理解,這樣學生的參與將會在問題意識上得到加強。
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應用問題情境創設能夠將理論和生活實踐得到有機的結合,能夠在生活當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問題情境創設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帶到實際生活當中。再從生活走向數學的學習,從而達到了數學學習和生活的交織過程,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致提高會有很大幫助。
二、問題的設計原則
教師在進行數學問題設計時,應當充分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
1.恰當把握好問題的難度
即設計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否則不能激發學生挑戰自我的好奇心,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問題也不宜設置得過難,否則會讓學生由于難度超出自我解決能力的范圍而失去學習的信心。
2.密切聯系生活
就是所設計的問題要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緊密結合能夠使學生感到熟悉與親切,有利于縮小學生思維與問題之間的距離,并有效激發起其想學和樂學的動機。
三、基于“問題”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問題教學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而一般情況下,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因素。
1.問題針對性的強弱
教師應當以特定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為重要依據,緊密圍繞教學內容及對象進行提問,以增強問題的針對性,進而擊中問題要害,引發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復習“圓心角”的知識時,我們可以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并提出問題:“當其它條件不變時,角的頂點移到了圓上,還是圓心角嗎?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角?”借助于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當然,問題針對性是相對的,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和不同情感維度的學生進行分析,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課程的學習樂趣,感受到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可以獲取的成就感。具體而言,要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來實現數學知識的導入和應用,要將問題的難度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唯有如此,才能讓大部分學生都易于接受,而且都能參與到探究中來,也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為后續的知識教學形成良好鋪墊。
2.問題開放性的大小
它要求教師在實際提問過程中,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從不同方位和角度來提出更多有價值的探索性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問題,在三角形ABC的邊AB和AC上分別有一點D和點E,如果要使三角形ADE與三角形ABC相似,應該再加一個什么條件?然后合理地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合作小組,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當然,小組討論的時間教師一定要進行合理的掌握,然后讓一個小組派代表跟全班同學分享,再讓其他小組進行補充。這樣的教學方式堅持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又營造了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所以初中數學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不斷完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當然,教學中的問題開放度的控制也很重要,要求教師教師將難度過大的問題精心分解為一系列由淺入深、環環緊扣的小問題,以在激發學生探究欲的同時,通過思考將各個小問題進行逐個擊破,進而促使學生完成對研究問題的解決與處理。
3.注重問題的延展性和學生的思維發展
學習發展目標是學習的起點亦是歸宿。我們在實施課堂教學前必須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的內容設定多元化的學習發展目標,其中的核心部分是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延展。因此,我們的問題必須確保給學生呈現的學習內容能夠“突出重點,分散安排”;借助于問題,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的提升都是循序漸進的,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確保其能一步一個腳印,當然對學生的學習情感也要進行必要的疏導,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道路上也許會遇到困難,但是只要堅持不懈,知識和能力必然會螺旋上升,所以我們在學習目標的設置上也應該是逐步深化的;同時問題中涉及到的學習內容盡可能地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并引導學生在分析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數學模型的有效構建,藉此培養學生建模和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例如,同心圓的定義為圓心相同,但是半徑不同的兩個圓。或者可以定義為兩個不同半徑的圓共有一個圓心。如果這樣定義,學生間會很自然地生成疑問:“如何筆尖不離開紙面畫出一個同心圓?”這個一個實際的問題,如果從理論知識來分析,幾乎不可能實現,為什么?原因有兩個:(1)同心圓必須有一個圓心;(2)兩個圓的半徑不同,所以不能相交。這個問題能解決嗎?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側向思維出發:“將紙的一角折疊,折疊后從折疊點為起始點畫一個小圓,到終點后筆尖順勢滑到折疊的反面,然后把折疊復原,繼續畫一個大圓。”通過該案例,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感受到學習是活的,思維需要發散。
四、結語
總而言之,問題教學作為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有效改良與革新,是符合教育發展趨勢,滿足學生學習規律及需要的。為此,初中數學教師要想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提升,就務必要對問題教學法進行充分關注與重視,并嚴格遵循教學法的實施細則與注意事項,以打造出高效課堂,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