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高度繁榮的重要時期,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上都表現出了較大的優越性。唐朝婚姻制度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呈現出了鮮明的特點。本文通過對于唐朝婚姻制度的特點進行分析,找到了唐朝婚姻制度封建與開放相結合背后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 唐朝 婚姻法律 特點 成因
作者簡介:楊小飛,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行政法、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119
唐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作為社會的產物,唐律的制定和實施對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作為唐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婚姻法律制度不僅具有封建婚姻制度的典型特點,更因為當時唐朝開明的社會環境而具有相當的進步性。
一、唐朝婚姻制度法律制度的特點
(一)充分體現了禮與法的融合
1.堅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結婚首要原則
在整個封建社會中,婚姻締結都有共同的條件和程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個從西周延續下來的法定條件已經成為古代婚姻最普遍最重要的原則。合法婚姻的成立取決于父母家長的意愿,因為婚姻往往關系著兩個家庭及家族的融合。一家之長往往對子女的婚事起著決定性作用。“父母之命”就是說子女在婚姻上要服從父母的意旨,聽從父母對自己的婚姻安排,即使男女雙方有各自的主動性也不被封建宗法制度容忍。在這種制度制約下父母掌控子女的婚姻大權,婚姻大事一般都要告知家長并尊重家長的意思,否則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但僅有“父母之命”是不夠的,媒人是婚姻得以成立的第二個重要條件。締結婚姻時如果缺少了這一環節就會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而受到指責。在古代男女雙方家庭要是有結婚意向首先會邀請至親好友或媒婆登門拜訪,商談雙方意愿及各種婚姻細節,這是受西周以來根深蒂固的禮法倫理所決定的,也是男女結婚“六禮”不可或缺的。
2.以婚書作為婚姻成立的重要要件
唐律中明確規定了婚書的法律效果,當事人雙方在結婚時訂立的婚書在婚姻的成立和解決雙方婚姻糾紛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敦煌文書中規定,男方送去女方家的叫做通婚書,而女方如果允諾,則制作答婚書。但是婚書的制定問題上,都是由父母或尊長和媒人來共同制定,男女雙方不能自愿,是典型的包辦婚姻,充分體現了父為子綱的禮制精神。訂立婚書后如果要反悔的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女子出嫁時,已經有婚書而反悔的杖六十。同時女方如果已經收了男方的彩禮后也不得悔婚,否則同樣處以杖六十。
3.結婚時仍須遵循六禮
“六禮”是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道結婚的必經程序,源自西周,也是唐朝婚姻締結的必經程序。特別是受到鮮卑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響,聘財漸漸成為結婚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聘財并不拘多少,即使聘財只是絹帛一尺也算數。在締結婚姻前,雖然男女雙方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但是最后還是必須要履行相應的形式,由雙方父母以聘娶的形式來締結婚姻。
4.嚴格維護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不平等婚姻形式
唐律中嚴格維護一夫一妻的封建婚姻的主要形式,如果丈夫娶二妻或者妻子嫁二夫的,則要按照重婚罪來論處。唐律中規定男子家中已有正妻而再娶妻的。判處徒一年,作為重婚的一方女子減一等。但是這僅是對于娶正室妻子的限制,而對于正室妻子以外的妾、婢、奴的等則并無限制。而女子如果嫁二夫的,處罰則更重,不論是女方還是重婚的另一方都要判處徒二年。
(二)相對自由的擇偶權
盡管古代夫妻締結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已經成為主流,不會輕易動搖,但在唐朝婚姻制度也存在著自主選擇的特別規定。唐朝開始開放了婚姻自由的風氣,青年男女可以相對自由的選擇伴侶,大膽追求美滿的婚姻。《唐律·戶婚》規定:如果子女沒有征得父母的同意就私定終身的,法律予以認可,但是未成年絕對不能違背父母否則算違律。這條規定是男女在一定條件下自主選擇婚姻的巨大的飛越,開創了婚姻自由之風氣。
(三)允許離婚且方式多樣
唐朝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化的時期,其法律中不但允許離婚,而且在離婚的方式上也做了多種規定。
在離婚方面主要的形式還是男方強制休掉自己妻子的情形,唐律中的休妻規定大多來源于《禮記》中的“七出”,即不尊敬父母、生不出孩子、淫蕩、善妒、有惡疾、長蛇多言、竊盜,妻子犯了其中任意一條,都會導致丈夫直接有權解除婚姻。而且促裁離婚無須去官府,只需丈夫決定再由一方父母和證人簽名即可。這項規定給了男子絕對的婚姻掌控權,女子在婚姻中的主動權幾乎沒有,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在婚姻解除中更清楚地展現出來。
受到鮮卑族法律的影響,唐朝還存在所謂的協議離婚,即 “和離”,指男女雙方自愿解除夫妻關系的情形。唐朝的協議離婚主要是因為夫妻不相安諧而離婚,這是唐朝特有的離婚制度。夫妻雙方因夫妻感情徹底破裂而自愿解除婚姻關系的,法律不得予以處罰,也不得連坐。唐律中的這一規定在當時婦女地位低下的夫權社會中,具有積極的意義,應予肯定。
除此以外,還存在由官府出面來判決強制離婚的情形,主要是指由于出現“義絕”和“違律結婚”的法定情節。“義絕”包括夫妻間或夫妻雙方親屬間或夫妻一方對他方親屬存在毆殺、奸殺罪和謀害行為而導致的夫妻恩斷義絕。例如丈夫毆打或殺害妻子、妻子殺害丈夫的直系血親、旁系血親、兄弟姊妹,妻子謀殺丈夫,丈夫與妻母的通奸(奸非罪)等均屬義絕。“義絕”會自然導致離婚,如有犯者必須強制離異,否則要給與處罰。同時義也可理解為夫妻雙方的感情即夫妻之義,男女結婚正是因為有了夫婦之義。此時義是婚姻成立的重要條件,夫妻原先因為義而結合,一旦恩義斷絕,斷然難以再相處。
“違律結婚”是是違反律法私自結婚妄想已經締結婚姻的情況。通過官府的審查判斷確實違反這兩項的,唐律要求立即強制解除婚姻關系,對于不愿離婚的進行處罰以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避免有犯者。
(四)女性權利有所提高
唐朝雖然處于封建王朝的巔峰,其法律內容的實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的禮法,但是其中不少內容相較于前朝來說具有相當進步的意義,特別是在女性權利的保護上。
1.明確規定了禁止離婚的情形
唐律針對休妻所規定“七出”提出了三項限制性規定,即“三不去”。包括為父母守孝三年的,與自己在貧賤中共患難的以及娘家無親人依靠的三種情況。如果妻子犯了“七出”但她屬于“三不去”情況中的一種,不允許丈夫擅自提出離婚休掉妻子,否則要處以有期徒刑一年。這項規定的目的就在于限制丈夫濫用休妻權利,維護家庭穩定及社會的正常秩序,客觀上也是對婦女權益的保障。
2.女性也享有主動離婚的權利
唐朝婚姻制度還允許女性在一定條件下也享有主動離婚的權利,即女方主動要求解除夫妻關系。這種條件包括因為夫家犯罪被處連坐時請求離婚的、因為娘家的原因而請求離婚的和因為丈夫患病而請求離婚的,甚至在民間還有對婚姻不滿意而請求離婚的情形。
3.相對開放的貞操觀念
在唐朝女子離婚改嫁或者夫死后再嫁都不再被認為是失節。這點在唐朝婦女屢次結婚嫁人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唐朝女子不管是官僚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對離婚改嫁或再嫁都不再被禁止和譴責,整個社會風氣已經完全轉變,女子的貞潔觀念發生巨大變化,離婚再嫁變得更為容易。在唐朝統治階級中公主再嫁的就有二十三個,其中更有甚者還嫁了三次,這表明就連當時的朝廷對再嫁也不再關心。唐朝這種開放性制度為女性打開了便宜之門,與從一而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體現了唐朝婚姻制度的先進。
二、唐朝婚姻制度特點的成因
(一)禮法合一思想的影響
在唐律疏議的名例篇中的開篇就指出“徳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禮為本,刑為用,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唐律以禮作為指導,禮的核心思想“三綱”至始至終貫穿到了婚姻制度從締結到解除的各個環節中。禮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對唐朝婚姻法律制度的內容具有重要影響。禮是一種賦予差別性的規范,它的重要作用是用來區別尊卑貴賤上下,唐律以儒家禮儀為標準,在婚姻締結時就要求必須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在婚姻的解除上雖然有協議離婚和三不去的規定,但是男性還是享有較多的決定權。而這些都是男尊女卑,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精神的法律化體現。對于違背綱常禮教的行為,也會導致婚姻效力的喪失,同時也是刑法嚴厲打擊的對象,充分體現了唐律“一準乎禮”的特點。
(二)受到北魏法律制度的影響
經濟上的發展是唐代婚姻制度形成的最堅實的物質基礎,沒有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強盛而穩定的唐朝,更不用說具有特色的婚姻制度。經濟的繁榮給了當朝統治者極大的信心,使其敢于實行對外開放,對內寬松的政策。開化的風氣,有利于加強各民族間的交流,促進了各民族融合,增強了民族間的廣泛聯系。正是在這樣寬松的社會氛圍之下,唐朝法律受到了外來民族影響較大,特別是北魏鮮卑族的婚姻法律制度對唐律影響深遠。唐律中的協議離婚明顯的受到了鮮卑族習慣法中對婚姻相對自由態度的影響,同時唐律中在女性貞操觀念上相對比較開放,不僅允許女性離婚,而且允許女性再婚,允許不同民族間的通婚,都是鮮卑族習慣法的烙印。客觀上女性在社會中的法律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夫權之上的男性社會中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三)佛教道教思想的發展
雖然唐朝法律以儒家思想作為立法的基本精神和依據,但是開明的社會氛圍之下,并不排斥其他思想的存在,特別是佛教和道教思想在唐朝也獲得很大的發展。其中相比佛教、道教盛行,唐初傳統儒家思想較為沉寂,儒學的發展極為衰微與緩慢。佛家講究普度眾生,不分男女、不分貴賤都享有幸福的權利,女性也開始成為佛家關心的對象,女性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女性中非常受歡迎;而道家推崇女性有柔弱之德,給予女性一定的尊重,這種思想也被人們大力推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唐律中對于女性給與了特別的關照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女性執政的影響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則天稱帝的行為無疑使得女性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她在政策方面和生活方面都有意識的提高女性地位,從而使自己的執政更名正言順。例如在為父母服喪的問題上,武則天認為父親去世子女要服喪三年,而母親只需要一年就是不對的。母親對孩子有生育和養育之恩,但是子女服喪的時間卻很短,因此她專門調整了為母服喪的時間,有力推動了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同時在她擔任皇帝期間,曾多次邀請朝廷命婦和文武百官一起參見宴會,大大提升了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在這僅有的女性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封建王朝中,對女性權利的格外關注也就非常自然了。
參考文獻:
[1]長孫無忌.唐律·戶婚律.上海:中華書局.1983.
[2]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上海:中華書局.1996.
[3]張嫣娟.唐代婚姻制度的踐行與婦女社會地位的研究.西安:西北師范大學.2012.
[4]張文勝.唐代婚姻法律制度評析.安徽史學.2010.
[5]鄭顯文.律令制下唐代婦女的法律地位.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4(3).
[6]莫曉斌.淺議唐代婚姻制度與社會習尚的矛盾現象.長沙大學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