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依蘭
摘要:針對于3到6歲的兒童,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他們,在人格的樹立上十分關鍵。那么我們想要把握幼教當中的重點,就要從德育教育出發,樹立品德、真正培養孩子們的心性,讓他們擁有高素質和優秀的品格。
關鍵詞:幼兒園;品德教育;低效
引言:從事幼教工作的這個階段當中,筆者發現現在的幼兒園非常重視幼兒知識的灌輸,但是卻忽略了品德教育,因此也導致了道德教育的低效性。如何讓我們的工作效率越來越高,并且能夠把品德教育擺放在幼教當中的第一位,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針對于這方面的解決方法,本篇將重點進行闡釋與論述。
一、幼兒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管理力度不夠
在幼兒品德教育當中,往往會出現低效情況的產生,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教育管理力度不夠。3-6歲的幼兒還處于心理發展的初期,從個人的行動意識還是思想意識上需要老師不斷引導,不少幼兒雖然學習能力增加,但是品德表現卻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標準,因此增加教育管理力度,真正的為幼兒樹立典范,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才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教育管理力度不夠是幼兒品德教育存在的首要問題,把幼兒園每個班級的制度與日常生活管理好有助于幼兒道德的培養,所以在這方面的態度上不能松懈,教育管理力度要有待加強,讓幼兒園管理更加正規化。
2、未能把品德教育擺放在重要位置
其實在這幾年,我們總是把教育管理的重點放在教學上,老師也希望高效的去拓展教育知識,讓我們幼兒園的兒童能夠接觸到各個層面的學習內容。但是這也導致了孩子們我的性格有時候過于偏激,喜歡與同伴打鬧,不愛分享,在品德教育上有一定的欠缺,我認為其最大的原因是我們教師沒有把幼兒園教學的品德教育擺放在首要位置,一個孩子如果品德上不能夠達到標準,那么他所存在的能力基本歸零,所以我們對品德教育的忽略,導致了它的低效性。所以道德教育的忽略是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其他知識的培養上,且沒能讓品德教育投入到幼兒生活當中,未能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
3、缺乏一定的科學引導能力
在從事幼師的這個階段當中,我逐漸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引導孩子們需要一定的科學辦法,而不是用大聲的斥責和直觀的語言去告訴他們怎樣去做。我們首先需要了解3到6歲兒童的心理,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去展開引導,把品德教學的內容細化。這才是需要做到的重點,所以科學的引導很關鍵,我們不能夠憑借感性的沖動去教育學生,我們要理性的去規劃自己的教學內容,把引導有條不紊的開展。所以在幼兒的引導能力上專業度不強是我們面對的問題,在幼教的引導上缺乏科學的引導,不能夠根據幼兒心理去展開教育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地方。
二、如何發揮幼兒品德教育的高效性
1、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灌輸道德教育
想要避免幼兒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需要做到的就是全面重視幼兒品德教育,并且把它擺放在首要位置。我們老師在帶領孩子們去做每一個游戲、去講每一個故事時,都把道德教育被放在第一位,這樣取得的教學效果就會非常明顯,這也是我們需要做到的第一步。比如帶領大家玩游戲,幫助孩子們了解互相協助與分享,把課程內容與品德教育結合在一起,或者說把品德教育擺放在學習內容的前面,這樣帶來的效果會很顯著。或者說現在非常流行的區域活動,讓幼兒去扮演角色完成任務,比如售貨員、理發師等等,讓幼兒賣東西的時候告訴他們什么是誠信,這樣在游戲活動中去引導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受到影響,真正的改變自己的心性,開始樹立高尚的品德,這些教育模式都是我們在工作當中逐漸投入的,進而達到我們想要的教學效果。所以活動的設計很關鍵,通過一些有趣的事情告訴幼兒生活當中的道理是靈活教學法的應用。道德教育不一定以口頭的模式去灌輸,真正有價值的教學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道德教育目的,真正的達到教育水準,通過故事、情景教育、區域活動區去實現效果,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理,靈活的開展我們品德教學過程。
2、建立班級制度、讓幼兒成為老師的小助手
針對幼兒這個階段而言,一方面需要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態度,比如中午讓孩子們在吃飯的時候教會他們吃飯的規矩,這些都是道德衡量的標準。我們對于3到6歲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不能放松,要讓他們自己獨立去思考問題和主動幫助別人,我們可以讓孩子們做老師的小幫手,比如和老師一起打掃衛生,幫助管理同學等,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會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從品德上有所上升。只有從這些生活習慣和學習過程當中不斷去讓幼兒體驗,并且時時刻刻做到班級管理的效率規劃,孩子們自然會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并且在班級制度的管理下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能把道德放在第一位置,這就是我們教育擺脫低效性的關鍵所在。我們也可以選擇4到5個人一組,其中選擇一個小組長負責大家的生活,幫助老師完成任務,這樣可以培養幼兒的道德責任感,在幼兒教學上,一方面我們要懂得釋放孩子的天性,一方面也要讓他們成熟起來,知道承擔責任的重要性,所以讓幼兒幫助老師,以新的角色去定義這點非常重要,真正的完善教學模式,時時刻刻把幼兒道德教育投入幼教生活當中。
3、從心理學角度探索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道德教育之所以存在低效問題,很大的程度在于我們不夠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在孩子身心特點發展的初期,他們的意識形態較為模糊,需要大人來引導去成為一名積極向上的人,心理上的教育是幼兒道德培養的第一步,了解36歲兒童的心理,才能夠發展德育教育。因此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據3到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去展開引導,這個階段的幼兒好奇心比較強,喜歡模仿,并且喜歡被表揚與鼓勵,因此我們在展開道德教育的時候,不要以斥責的角度去跟他們說話,要以溫和不失嚴厲的模式與孩子們展開溝通。比如當我們讓幼兒完成任務時,我們會給驕傲的孩子適當的意見,給害羞的孩子適當的理解與鼓勵,根據每個孩子心理特點加以疏導,這樣就會彌補幼兒性格的不足,完善他們的人格。所以我們要針對于不同性格的孩子展開教育,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去交流,選擇幼兒能夠接受的模式,以心理教育來達到實際效果。
結語:總的來說,在幼兒3-6歲這個階段,我們著重于培養孩子的心性和品德,時時刻刻做到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帶來道德培養的實際效果。所以我們的教育其實是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品德,讓他們這心性和素質不斷提高,以高素質培養作為道德基礎,從而徹底改變品德教育的低效性。
參考文獻:
[1]關于幼兒園禮儀教育問題的探究與思考[J]. 鄒勝男. 亞太教育. 2016(11)
[2]民間游戲在幼兒園課程體系中的運用[J]. 邢鵬燕. 西藏教育. 2015(02)
[3]簡述學前的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的影響[J]. 姚麗雯. 知識經濟. 2015(06)
[4]班級幼兒同伴交往的特點與原因分析[J]. 張璐璐,高東慧. 學前教育研究. 2015(04)
[5]有效推進幼兒品德教育工作的探索[J]. 楊秀坤. 學周刊. 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