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文明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們對文化和藝術的需求已經擴展至方方面面。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環境中的亮點,無論在視覺審美還是思想教化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公共藝術對受眾審美和倫理的教化作用也成為未來公共藝術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眾審美;藝術教化
為什么公共藝術會存在?它的目的是什么?作為研究公共藝術時最基本的設問,這兩個問題仿佛圓環的起點和終點,方向不同卻殊途同歸。作為藝術大門類中的一份子,公共藝術身具審美和思想的雙重意義,既追求視覺享受上的美感呈現,又需要兼具作品意義表達上的主題深度。就此,我們可以從公共藝術的視覺表象和理念內涵這兩個層面出發,加以探索,或可有所收獲。
首先,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公共藝術。對藝術的詮釋和理解眾說紛紜,但無一理論會否認藝術需要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藝術美的欣賞構成人們審美活動中重要的一部分,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而逐漸成為人們更加重視的精神需要。“倉廩實而知禮節”,當日常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對生存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陡然發現建筑的內部是那么“空曠”,建筑之間有那么多“空白”,廣闊的視野似乎有點荒涼,完全功能型的建筑空間或城市空間似乎過于單調,使生活工作在這些空間里的人感到無聊和乏味。所以,公共藝術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公共空間進行藝術裝飾和審美的需求。
對審美活動的廣闊需求催生了公共藝術,那么其職責便是滿足人在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中視覺上的享受。以審美和教化為主要標準的公共藝術在藝術美的提煉上更加謹慎。因為公共藝術不是收藏家的私人收藏,美或不美全由收藏者和藝術家個人理解評價,它通常位于觀者眾多的公共空間里,為廣大群眾所見,所滿足的是大部分人對作品的喜好或感官,一旦在藝術設計上出現審美表達或是觀念偏向上的問題,不僅無法產生美好的觀看感受,反而會成為眾人難以躲避的視覺困擾。故公共藝術作品在視覺表現上需要對自身的造型、色彩和群體組合進行合理而完善的規劃,以達到穩定的視覺效果,而不至于因元素的使用失誤而產生松垮、分離、動搖,進而失去視點的后果。
不斷生長的公共藝術也在傳統的藝術手段上推陳出新,展現的形式不止于靜態的雕塑,而是盡可能地同當下最先進的藝術觀念、藝術風格和技術手段相結合,跨學科的通力合作使人們在欣賞公共藝術的過程中得到驚喜。尤其是無線網絡、社交媒體、3D技術、燈光造影、虛擬VR等最新科技元素的加入,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公共藝術,甚至可以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公共藝術作品或公共行為藝術活動的創作中來,真正做到公共藝術的“公共性”。
藝術不是孤立的,公共藝術更是如此。在達到自身審美視覺表達的同時,公共藝術亦應與所處的周邊環境相適應。公共藝術比其他藝術門類的作品更講究地方性或地域性,即使是在一些國際化大都市,城市空間中的公共作品展示也要受到城市氛圍或地區特征的影響。全裸出場的公共藝術作品在較為開放的西方地區或許無傷大雅,但如果換到相對比較矜持的中國,可能就會引起路人的側目。“地方重塑”的理念正在影響著藝術家對公共藝術作品視覺元素的選擇,如何結合當地的文化和歷史來塑造城市形象,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和前往的游客都對其產生鮮明印象成為創作的預設問題。而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通常能夠和自身所處的公共空間融為一體,無論這種融合采用的是調和還是對比的手法,都有可以將豐富的形式形式和多樣化組織在統一環境中的全局概念,不至于使藝術作品與公共空間發生脫節。
其次,公共藝術的觀念教化也成為作品創作時的重要內容。藝術發展至今,除了對形式美感與技巧手法的深入外,比以往更重視對純粹的藝術精神和倫理觀念的探索。這種抽象的、純粹的精神或觀念在現實中就是藝術家在創作時賦予作品的主題或理念。即使是極盡裝飾主義風格的藝術作品也會因識知覺理論的作用使觀者產生某種感受、認知和理。
藝術走到現在,愈加重視人道主義或者說人性的關懷。而這種關懷也提出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公共藝術離人們的生活有多遠?追根到底,公共藝術是屬于民眾的藝術,好的公共藝術作品需要在深入生活和尊重民眾等方面做更多工作。社會發展飛速前進,人們忙忙碌碌地努力跟上發展節奏,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現象或問題,此時,公共藝術就需要關注人們切身遇到的問題,并給予心靈上的安慰或解放,比如在地鐵車廂里繪制不同主題的藝術作品,并定期或不定期更換作品主題和內容,這種地鐵公共藝術可以緩解每日奔波在城市內部的普通市民麻木而單調的交通旅程,使每天的工作路途不再枯燥。類似此類聚焦于生活細節的公共藝術創作也在逐漸成為一種風潮,以前備受關注的大型廣場或大型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固然能夠提升城市形象,但人們能夠接觸到的時機往往不那么便宜,而深入民眾生活的公共交通、社區建設等等中小型的公共藝術設計才能讓人隨時隨地感受到公共藝術對空間品質的提升。這些潛移默化的藝術作品會給城市的文明建設帶來莫大的助力。
而隨著公共藝術的推廣,其作用領域也不再局限于城市,而是向鄉村拓展,因為公共藝術是為公眾服務的,這里的公眾不分城市或鄉村,只要是公共的空間或領域就應當納入公共藝術的作用范圍。特別是傳統手藝或工藝在城市中逐漸褪去身影的當下,在那些還保留傳統文化的鄉村里保住我們的傳統藝術其實也是在保住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工作。文明向前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也不能忘卻自己的歷史,城市固然是社會向前發展的趨勢,但鄉村的文化建設和歷史沉淀也別有意義。許多原生態或原汁原味的民族藝術正是需要鄉村公共藝術建設來煥發新春,通過慢慢引導,那些正在面臨消失困境的傳統藝術或許能夠在未來繼續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讓我們的文化豐富而具有傳承。
公共藝術在展示與公眾面前時要充分考慮自身所蘊含的審美和思想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公共藝術作為構成人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可以引發人們的思考,放松壓抑的心情,點亮無趣的生活。耳濡目染之下,人們從身邊的公共藝術作品中不僅提升了審美能力,也促成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進步。至此,公共藝術的審美與教化才真正地發揮出了作用。
參考文獻:
[1]何小青. 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構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3.
[2]趙志紅.當代公共藝術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0.
作者簡介:汪睿(1989.05-)女,漢族,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