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大工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保障制度已在曲折與坎坷中走過百年。事實證明,社會保障制度在改善弱勢群體生存境況、調節國民再收入、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方面作用特殊、不可替代。從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之初直至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維護弱勢群體人權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價值追求從未改變。那么,何為人權?對于人權概念的解讀或許可從三個層面展開,即人權首先意味著要“使人成其為人”,而使人成其為人意味著對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和對主體權利的賦予,這項權利便是人權。在這一層次上,主體之間的權利將是平等而無差別的,故而基于任何理由對人的差別都與人權理念背道而馳。在“使人成其為人”的基礎上,人權還應追求“使人成為有尊嚴的人”,即當人由于疾病、衰老、失業等緣故而陷入窘境、失去尊嚴的時候,人權理念要求政府和社會對于作為個體的人予以救助,對人的尊嚴的救濟較之“使人成其為人”又將人權的境界推進了一步。而人類社會對人權至善的追求總是永無止境的,如果人既有主體權利、又有人格尊嚴,同時還能夠幸福的生活著,這或許是人權在現階段的至善狀態了。因此,“使人成其為人”、“使人成為有尊嚴的人”、“使人幸福的生活”或許是人權理念在不同層次的追求。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權制度,享有平等而充分的社會保障權利是公民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為主體,以優撫安置、社會互助以及個人儲蓄積累為補充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然而,受制于建國之初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根源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中以城市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與以農村為代表的集體所有制的區分,我國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主體地位上的不平等經法律關系確認,必然導致在社會保障權利享有上的不平等和社會保障資源配置上的不均等。而作為民生兜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社會資源,社會保障權利賦予與資源配置的二元化只會增加不和諧、不穩定的社會風險。這也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而引領社會保障制度創新邏輯起點應是主體的權利、尊嚴與幸福,這不僅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福祉的現實之需,也是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執政為民、守護民生的政策導向與實際行動。
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三十三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至此人權作為一項制度理念進入國家根本大法,表明了我國政府捍衛人權尊嚴、保障民生福祉的堅定意志。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同時提出要“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并非兩個偶然或獨立的概念,蓋因其核心價值追求皆是“以人為本”,那么這里的“人”與“本”有什么意涵呢?筆者認為,這里的“人”當指“人權”,這里的“本”當是相關制度設計與政策制定的邏輯起點。故而“以人為本”即是“以人權為本”。而當“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為社會保障領域所接受的時候,這就要求在設計社會保障制度時當排除一切對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主體地位與主體權利的差別,并藉此將追求保障全體公民尊嚴而又幸福的生活作為制度創新邏輯起點與改進路向。
由江蘇大學石宏偉教授、金麗馥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研究》2016年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國內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領域的學術精品。該書綜合運用社會保障基本理論、新型城鎮化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分析工具,立足于我國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基本國情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以城鄉一體化視角切入對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問題的研究,在全面梳理、深刻剖析解析我國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當前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具體制度的實踐困境、不同地區的實踐經驗予以剖析和總結,藉此提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構建我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制度的設想與路徑。
承接上述研究思路,該書的分析框架由十章構成:首章是為導論,該章的主要任務是闡述選題的背景、意義與方法,梳理當前研究進展以獲取新的學術增長點,進而從宏觀上廓清與勾勒該書的研究思路與分析框架;第二章是對該書選題所涉基本概念的界定與理論工具的梳理,進而厘清選題研究思路的邏輯起點,并為選題的推進提供宏闊的理論視野;第三章從宏觀上全面梳理了我國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深刻總結了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二元分立的客觀原因與經驗教訓;第四章至第七章,乃是從中觀視角對我國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具體制度的全面考察與系統反思,在批判借鑒國外社會保障具體制度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社會保障具體領域制度建構的設想;第八章至第九章,則是從微觀視角聚焦我國特定主體、不同地區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實踐,通過田野調查為我國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踐困境與創新路徑提供感性經驗;第十章作為該書體例布局的結論性構成,從法制保障機制視角建構了我國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統籌統一的制度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框架,該書從宏觀、中觀、微觀角度為讀者展現和描繪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二元分置的實踐困境、發展改革的艱辛歷程以及走向一體的制度導向。而從整體上考察,對于社會保障政策制定者以及從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學術同仁而言,書中蘊含的研究理念、研究視角、體例布局、研究方法等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是對當前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進展與既有成果的有力推進與超越。
從研究理念考察,該書立足于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之民生訴求,在系統反思和理性考察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上,以濃厚的“三農”情懷和強烈的學術擔當為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整合統一尋求路徑,以人的主體權利、主體尊嚴、主體幸福平等的視角為社會保障制度創新建構框架,這份滲透于字里行間的情懷與擔當使得該書在冷靜理性的學理分析之中更多了一份學術的溫情與溫度。
從研究視角看,囿于目前社會保障研究領域既有成果所涉學科分散而獨立的傾向于困境,該書以敏銳的學術鑒別力實現了對這一研究缺陷的超越,即以跨學科、多學科的分析視角,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學科視角和理論工具,借以“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戰略導向與政策背景切入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從而一掃既有研究成果學科視野偏窄的局限與沉悶,為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領域帶來了一股清風、開辟了一條新路。
從體例布局角度考察,該書以立體式、多層次的推進方式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一幅中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的艱辛畫卷。自宏觀、中觀而微觀,該書描述了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緣起發展與經驗教訓、社會保障具體制度的實踐困境與重構路徑以及特定利益群體、不同省市地區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實踐。這種結構安排和敘述方式于學術同仁乃是值得借鑒的研究范式,于普通讀者則是了解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復雜性與整合統一艱巨性的難得機遇。
從研究方法角度考察,該書綜合運用定性與定量、理論與實證互動融合的研究方法。在理論研究、定性分析上,該書首先厘清厘定選題所涉基本概念,充分借鑒中西方、多學科分析工具,極大豐富與擴展選題的理論境界與分析深度;在實證研究、定量分析方面,該書研究者通過對特殊利益群體和東西部省市的田野調查和數據采集鞏固充實理論分析成果,使得該書在理論建構與實踐深度上達到了既有研究成果所不具備的高度與厚度。
人權理念本質上乃是追求人的主體性的實現,而主體性的實現有賴于主體權利、主體尊嚴、主體幸福的集成與共構。社會保障權利作為一項重要人權,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人權制度,其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的階次配置實則是對人的主體權利、主體尊嚴、主體幸福的確認與守護。故而在對已歷六十余載、處在變革關頭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創造性重塑的過程中,對主體權利、尊嚴、幸福的確認與捍衛當是社會保障制度創新不變的邏輯起點。
作者簡介:戴迎華,女,1969年生,江蘇泰興人,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社會轉型發展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