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危機的研究和實踐,主要關于兩大問題,“為什么”和“怎么辦”。生態危機的根源,學界有兩種觀點,“資本邏輯說”和“生產力發展說”。生態危機的解決,“資本邏輯說”提出了制度革命論,“生產力發展說”提出了多元解決之道。筆者傾向于“生產力發展說”的觀點,以及生產力發展進程中對于生態危機的多元治理理念。
關鍵詞:生態危機;資本邏輯;生產力發展
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一經問世,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起了公眾的環境意識,同時將環境保護問題提到了各國政府面前。迄今為止,已經過去了近60年,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愈演愈烈,已經成了危害人們生存環境的重大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無論政府機構、學術團體還是民間組織,都在探索危機產生的原因,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關于生態危機的研究和實踐,基本是關于兩大問題,“為什么”和“怎么辦”,即什么導致了生態危機,以及我們該如何解決生態危機。
一、“為什么?”--關于生態危機根源的兩種觀點
首先,是“為什么”的問題,即生態危機的根源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學界有兩大主流觀點,“資本邏輯說”和“生產力發展說”。
1、“資本邏輯說”
“資本邏輯說”流派,主要是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為主,他們深受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為資本邏輯,進而歸結為資本主義制度。他們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點:首先,認為資本的兩大原則--效用原則和增值原則,都是逆生態的。正是由于資本的有用性,因此要不斷地耗費資源來滿足人的無限的需要,因此造成對自然的破壞;而資本的增值性,即其對于利潤的無限追求,也導致其對于自然的無限耗費,而帶來生態的破壞。因此,資本邏輯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其次,資本是伴隨資本主義社會而產生和發展的,因此資本的屬性,實際上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目前所出現的生態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社會制度的問題,即奉行資本邏輯的資本主義制度。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的危機,生態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生態危機、生態矛盾,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異化本質的佐證。
2、“生產力發展說”
“生產力發展說”的觀點認為,生態危機是源于人類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本身就伴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獲取自然資源的能力,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增強,而對自然資源的耗費與環境的污染也與日俱增,這可以說硬幣的兩面,尤其是資源的長期匱乏以及人本性中的貪欲,因此造成對于自然的過度開發,并且缺乏保護的意識,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導致了生態危機的不斷升級。這和“資本邏輯”、社會制度沒有關系,是人類發展的產物。
二、“怎么辦”--解決生態危機的兩種理念
那么,如何解決生態危機這個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呢,“資本邏輯說”、“生產力發展說”兩派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
1、資本邏輯說的制度革命論
解決之道總是來自于對問題根源的分析,“資本邏輯說”認為,資本邏輯是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因此必須根除資本邏輯,才能根治生態危機,而資本邏輯又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內核,那么,這就意味著對社會制度的改變。既然在不觸動資本邏輯、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任何企圖消除生態危機的舉措,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么,要從根本上消除生態危機的唯一選擇就是直面資本邏輯、資本主義制度,變資本主義制度為社會主義制度。解決生態問題的最終出路就是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生態馬克思主義者所得出的結論。
2、“生產力發展說”的多元解決之道
正如上面所述,贊同“生產力發展說”的學者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是生產力發展、現代化的進程中,沒有解決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所導致的,因此要從理念到實踐,探索多元化的解決之道。從目前世界各國的生態治理的實踐來看,可以總結為“四大舉措”,分別是確立新理念、建立新機制、運用新科技、完善新法治。具體來說,即“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建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生產力發展模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運用自然資源,進行生態危機治理;建立完善的法治保障,把市場行為關進法治的籠子等。
三、生產力發展進程中對于生態危機的多元治理
首先,關于生態危機的根源,筆者還是贊同“生產力發展說”,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結果,和社會制度沒有完全必然的聯系。當然,因為現代化和工業化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發展的,而資本邏輯對于生態危機又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不能把資本邏輯以及資本主義制度歸結為生態危機的根源。應該站在人類和自然之間一個更宏大的關系層面進行考量,而不是把制度因素放在生態危機產生的中心地位。“資本邏輯說”或者制度歸因,從生態危機治理的實踐層面來說,以及從治理的緊迫性上來說,都是不利的,因為資本邏輯以及制度的改變不是很快就可以完成的,而生態危機的治理則是刻不容緩,并有可能會長期存在的。
其次,解決生態危機,并不是消除資本主義制度、資本邏輯就可以完全解決的,應樹立生態危機的多元治理理念。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可逆的,現代化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還將繼續發展下去,無論以后是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或者其他的社會制度形式,只要工業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繼續發展下去,對于生態的影響就會繼續存在。因此,還是認同從觀念、模式、科技、法治等方面進行生態危機治理的多元化理念。而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的代表人物高茲的那段著名的設想:“所生產的物品是實用的、不易損壞的,所制造的機器是易于修理的、可長時期使用的,所提供的服飾是較長時間都不會過時的;......人們當然不僅在從事生產活動,還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進行學習,學習一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其中包括所有那些被商業從人們身上剝奪并且只有通過買賣才能重新獲得的各種專業技術。” 這種設想在目前來看,無疑是過于理想化和不現實的。從人類發展的長遠來看,基于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人與自然的相互影響將客觀存在,因此,樹立生態危機的多元治理理念應成為共識。
作者簡介:余佳瑩,女,漢族,1977年10月出生,河南永城人;商丘學院應用科技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領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人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