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林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構建機制研究
崔志林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在市場經濟的宏觀體制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從我國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來看,國家和地方政府傾注大量政策和資源優惠用以支撐區域經濟的快速崛起,但目前仍然存在制度創新滯后、發展戰略系統性不強、生產要素交互不足、過度追求經濟發展效率等方面的問題。對此,應不斷完善制度、法律建設,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合力,在力促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證區域之間的協同合作及優勢互補。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通過區域內經濟活動的統一與協作、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得以實現。受到市場經濟趨利性的影響,國家在大力倡導市場資源配置的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實現生產要素的均衡分配,從而最大限度發揮生產要素的經濟效能,通過區域產業整合、結構調整來擴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規模與外延。近年來,我國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層出不窮,但依然存在制度、戰略等機制方面的問題,研究我國當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構建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產業之間的縱向與橫向關聯或區位優勢指向會形成產業簇群,從而引發相關產業配套的區位遷移。一個地區的產業配套能力受到地理位置、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資本、勞力以及技術的影響,在形成過程中通常遇受到諸多方面的阻力,難以在單一行政區域內形成。而短時間內形成的產業配套體系缺乏長效的競爭優勢,勢必會帶動周邊弱勢產業的區位遷移,進而與周邊經濟區域建立全新的合作分工關系,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奠定基礎條件。
不同地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與失衡會引發區域內經濟、技術等資源的更替與轉移,這一轉移過程會隨著產品的供求關系以及主導產業的變化呈現出由高到低的轉移梯度。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產業升級通常會伴隨部分產業的區域轉移,而周邊地區在轉移成本上具有顯著優勢,成為首選產業轉移地[1]。轉移后的部分產業仍然可以利用相應的配套能力支撐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型。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為產業轉移提供最小化的轉移成本以及最大的產業效應,從而實現區域內的多向共贏局面。區域共享還表現在彼此之間生產要素的交流、信息資源的共享等方面,在產業定位逐漸細化的經濟背景下,區域之間的協同合作與優勢互補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在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的推動下,不同產業之間的邊緣融合與滲透愈加明顯,許多全新的產業類型相繼衍生出來,產業的動態融合與發展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動力[2]。這主要體現在不同地域之間的優勢產業存在必然差異,彼此之間的融合滲透是信息時代下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型產業與以農業、制造業為支撐的傳統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以及協同發展,會推動不同地域之間的合作共贏、自由流動,進而作用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我們在肯定近年來全國各地區域經濟一體化繁榮成果的同時也應注意到這些成績的取得往往得益于國家戰略層面的政策優惠,各地在享受國家的土地、技術、資源、生態、產業等優惠政策后,助力當地經濟發展,緩解區域就業壓力,激發新的產業創新點。這一發展模式盡管在短時間迅速激活了全國各地的重點發展區域,但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缺乏制度創新的支撐,各地產業整合、創新很難獲得根本的動力。因此,單純依靠國家優惠政策獲得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不具備可持續潛力的,如何從政策優惠的促狹格局內跳出來,從制度創新著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組織、人力、資源等制定可行性的戰略規劃,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路徑。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在審批效率和力度上有了顯著提升,國家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統籌東西部經濟協調等措施,全面激發趨于經濟一體化發展,這對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區域發展戰略的系統性上來看,各區域的戰略規劃具有鮮明的區位性與局限性,大多只能針對某一地域,各個戰略之間的系統性關聯不強,缺乏機動有效的協調性,這就導致了不同地域之間的各自為政。因此,土地規劃以及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鎮化進程都無法形成合力,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被逐步分解為地方戰略,這不利于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縱橫深入,甚至違背了區域發展戰略制定的初衷。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這些成績主要得益于國家的政策優惠及便民、惠民措施,從表面看,東、中、西各部的經濟差異正逐步縮小,逐漸趨于均衡,但實際上,各地域之間的生產要素流動不通、制度障礙過多仍然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為例,各地勞力資源受到戶籍制度以及二元體制的限制,很難在不同地域之間快速高效流動,這勢必會拖慢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我國現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體制并沒有從根本上深究經濟發展失衡的內在原因,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在制定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時仍以東部沿海地區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地為主,這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勞力資源等方面相比于東部地區處于弱勢地位,將發展中心放在東部能夠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效率。但毫無疑問,這一做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地域經濟的統籌發展,甚至拖慢區域差異縮小的進度。過度追求效率目標一方面會導致區域分工協作不靈活,現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策略沒有充分發揮不同地域的資源優勢,導致彼此之間的協調溝通不靈活,各自為政的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會導致地方保護主義難以消除,目前我國各省市區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護主義,商品的自由流通存在一定問題,如果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流通,就很難促進地方保護主義的消除。
首先,從全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統籌發展的高度進行制度創新,特別要將地方政府的行為作為重點規范對象,避免各級政府部門以政績和利益為區域經濟發展導向。在充分調動政府職能、發揮政權積極性的同時,也要適度約束政府的經濟職能范圍,監管政府通過土地規劃、財稅、經濟等手段來調控區域的宏觀發展。其次,建立公平、開明的法律環境。一方面要將不同地域之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納入到法律規范范疇,解決當前存在的要素交流壁壘,這有利于最大限度規避地方保護主義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則要對現有的戶籍制度、土地流通制度等進行改革,強化土地要素、勞力資源等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
首先,統籌整合各地域之間的優勢與特色,做到取長補短,最大限度發揮各類生產要素的經濟效能。特別要注意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與統籌性發展,打破原來以數量為主的發展格局,變急功近利為良性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各地域之間形成合力,不斷嘗試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滲透。其次,各地域之間也應確定好角色分工與發展方向。緊緊圍繞區域經濟質量這一核心,充分發掘輻射與帶動能力。一方面要做好市場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為政府各部門的統籌建設工作提供可行性依據;另一方面則要鼓勵各地的優勢產業企業通過跨地域經營或相互學習、交流的方式推動不同地域之間在人才、技術、資源等多方面的流動。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將均衡性與協調性作為各地經濟統籌規劃的重要內容具有建設性意義[3]。首先,要密切結合好市場導向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單一的市場調節機制必然會導致地域經濟差異的加大,這是由其利益導向性所決定的。因此,必須要明確并加強政府在地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當中的調節作用,通過高效的宏觀調控,實現資源、技術、信息在各地的共享與交流,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其次,在把握地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同時重點突出經濟發展短板地帶,要將主要精力放在協調發展上,而不是過度追求經濟發展速度上。
單獨某一地域的經濟繁榮并不能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初衷,因此要從國家層面制定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宏觀戰略。首先,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外延。通過土地規劃與產業結構調整構建不同地域之間的戰略關系,以建立全國統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為基本目標,在推動各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兼顧不同地域之間的分工合作與優勢整合,特別要確立各區域間的自由貿易與協同合作關系[4]。其次,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涵。要擺脫傳統區域戰略模式下過度依賴國家優惠政策而制度創新不足的弊端,從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自由流通、優勢互補的視角進行戰略升級,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優化產業結構基礎,從而激發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內在活力。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當下以及未來一定時期市場經濟發展的主流,對縮小地域經濟差異、挖掘產業配套價值、擴大區域經濟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單純依靠政策優惠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是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生命力的,因此,應著手于制度層面的創新,立足于生產要素的自由交流、信息資源的互通共享,從根本上為產業的升級、融合、滲透提供基礎性支撐,從而全面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1]韓建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利益分享機制構建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3,(1):58-60.
[2]楊蓮,付恒.論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協調機制構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3-38.
[3]沈其新,王明安.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區域政治協同發展[J].中州學刊,2016,(5):1-5.
[4]馬茹.我國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10):110-113.
F21
A
1673-291X(2017)35-0006-02
2017-08-15
崔志林(1982-)男,遼寧盤山人,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從事政府管理、政府價值研究。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