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霞,孟會玲
(西安外事學院 自動化工程系,西安710077)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困境及可持續發展策略
彭麗霞,孟會玲
(西安外事學院 自動化工程系,西安710077)
近年來,我國針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系列舉措,其中,大力推動民辦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我國民辦高校及其在校生的數量獲得大幅增長,民辦高校在傳統單一辦學格局之外獲得了新的高等教育發展方式。雖然民辦高校的發展使得我國社會和經濟多方面需求得到巨大滿足,但從民辦高校存在的問題來看,主要體現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教師隊伍建設面臨巨大困境,實現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極為迫切。因此,首先對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進行概述,進而指出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發展策略。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可持續發展
民辦高校對于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而言意義重大。其實現了傳統高校辦學格局的巨大突破,使高等教育環境更加開放和活躍,公辦高校在相應沖擊下不得不進行自我升級和改革,使得高等教育的整體規模和水平均獲得巨大提升。同時,從國家而言,高等教育的辦學路徑更為寬廣,社會成員能夠獲得更多更好的接受教育與培訓的機會,對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強化人才建設而言意義重大。而從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層面來看,源于其較公辦高校的相應差別,師資隊伍建設一直為其辦學管理當中的薄弱一環。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曾說:“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師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名。”[1]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隊伍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民辦高校要想實現辦學質量新的突破,關鍵在于師資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經過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取得的成績十分喜人,未來的發展勢頭良好。而具體來看,民辦高校與公立高校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尤其體現在社會認同感上。相較于公立高校,社會對民辦高校的認同感仍不高,往往輕視甚至歧視民辦高校以及在內的教師和學生。同時,民辦高校在教學資金和科研資金方面相對交叉,資金支持沒有保障,社會保障不強,對社會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同時,許多民辦高校在激勵機制建設上仍不完全,缺乏健全的激勵機制,物質激勵大于精神激勵,許多教師因缺乏安全感、歸屬感和認同感,缺乏工作激情和成就感,也多優先選擇公立高校。一些已經進入到民辦高校的教師人才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會盡力逐步轉入到公立高校,人才引進難度較大。
師資隊伍穩定性較差,首先源于社會環境不佳,許多青年教師在社會壓力影響下很難進入到穩定的工作心態,往往在壓力之下選擇離開。同時,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政策對于民辦高校的發展在保障上仍然不夠到位,民辦高校在職稱評定和福利待遇等多個方面遠遠不如公立高校,教師很容易出現心態上的問題而選擇離開。雖然國家通過《民辦教育促進法》以期加強政策方面的支持,但其政策相對模糊,支持和落實力度不夠[2]。此外,民辦高校的教師對于個人職業發展和學校長遠發展之間的聯系性認識不足,很難與民辦高校一同謀求更大發展。另外,民辦高校教師面臨相應的招生任務,心理壓力較大。
民辦高校在管理機制上往往采取家族式管理,在制度方面的穩定性和先進性不強,很難保證管理制度的科學和有效。同時,家族式管理模式往往以辦學利益為先,忽視了教育的自然規律,導致經濟為先,大學治學之本丟失。對于該管理價值觀,許多教師往往不認同甚至較為反感,也就造成教師的歸屬感較弱,尤其對青年教師而言,可選擇的余地仍較多,也就很難有著很強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同時,青年教師在接受教師培訓方面頗為不足,民辦高校相應的培訓機制薄弱,再加上文化氛圍、商業氣息過重,青年教師的主人翁意識不強,必然沒有很強的歸屬感[3]。
由于民辦高校在人才引進方面存在的諸多困難,也就導致其在教師人才的引進方面退而求其次,進入的教師在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時,民辦高校的教師結構往往為兩頭大和中間小,即高年齡層教師和青年教師較多。而青年教師往往在價值觀方面更加多元。此外,民辦高校受制于國家層面的政策保障不足,民辦高校自身在政策福利和制度管理方面又存在相應的局限性,也就造成教師在理想信念建設方面存在不足,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不強,只將教師作為工作職業,缺乏教書育人的責任感,愛生之心淡漠。面對這種難題,民辦高校雖然認識到相應的問題,但很難從簡單的舉措實施來加以解決。
為改變人才引進方面存在的巨大瓶頸,民辦高校應當從多個維度入手。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應首先制定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強化人才的引進力度,將高學歷和高職稱的骨干教師作為重點引進對象,通過改善福利待遇,優化辦學環境等方式,在積極引進機制的同時盡可能留住人才,讓其擁有更佳的未來發展空間以及學習培訓的機會[4]。通過完善崗前培訓機制、在職培養機制等,讓教師能夠通過繼續教育實現進一步的素質提升。此外,針對青年教師進行重點培養,實現其快速成長和提升,防止出現人才斷層問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另外,完善科研、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教育創新等,讓青年教師發展為教學科研型人才。
只有不斷改善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外部環境,才能為強化師資隊伍的穩定性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一方面,積極宣傳《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讓社會和教師均能夠改變對民辦高校的偏見,以正確的眼光和態度對待民辦高校[5];另一方面,政府機關不斷落實經費支持和人才流動機制建設,讓民辦高校獲得更多資源,推動民辦高校整體實力和社會形象的提升。此外,應當完善教師隊伍的福利待遇機制,讓教師在獲得社會認同感的同時,能夠在待遇差距方面與公立高校教師越來越小,強化對教師隊伍的物質保障。不斷提升教育內涵水平,強化管理并突出民辦特色,讓教師隊伍的認同感增強,對于穩定性得到強化。
青年教師的歸屬感較弱,多源于現有民辦高校辦學管理機制上的不科學和不合理。為此,應當首先加快民辦高校管理機制建設,為教師隊伍提供更加寬松的話語環境,參與到民辦高校的辦學管理機制當中,為整體高校的未來發展作出合力。完善師資管理機制,應首先從人性化管理出發,創造公平合理的晉升機制,完善人才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讓教師能夠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能夠獲得管理激勵、獎懲激勵、競賽激勵等一系列的激勵機制保障,獲得自我發展的巨大認同和期待。此外,應當強化人才流失防范保護體系,針對教師個人情況采取具體的動態管理機制和教師激勵機制,幫助其進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強化校園文化建設,讓教師對高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教師是關鍵。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6]學校之魂是教師,教師之魂是師德。要想實現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就應當充分重視師德建設,將其作為學校品牌,作為學校管理建設和健康發展的重點。要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通過管理體制建設,以嚴密的動態化監督機制對師德表現進行管理。通過科學的獎懲機制激勵教師進行自我提升,以反面典型作為警示,鼓勵教師在個人職業道德和為人師表標桿作用方面花大力氣。以完善的考評機制增強教師的信心,提高師德考評建設的可操作性和可實現性。
我國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重重困境是導致其整體辦學發展受阻的重要原因。應當認識到師資隊伍建設在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采取對應的解決辦法。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并不斷改善建設外部環境,強化隊伍的穩定性。此外,完善師資管理機制以增強教師的歸屬感,建章立制強化管理進一步推進教師師德建設。只有這樣,師資隊伍才會不斷優化,民辦高校的未來發展也將一片光明。
[1]林立芹,孔慶榮.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困境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7):125-126.
[2]余彬.論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策略[J].價值工程,2010,(24):206-207.
[3]呂迪.我國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4]徐爽.淺談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J].才智,2016,(20):97.
[5]宋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8):145-146.
[6]和彩霞.民辦高校大學英語師資隊伍建設[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G52
A
1673-291X(2017)35-0067-02
民辦高校于近30年來獲得了空間的發展,辦學規模和學生數量迅速擴張,培養的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保障。而就民辦高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來看,師資隊伍建設處于瓶頸期,教師隊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穩定性不強和青年教師歸屬感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只有針對相應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辦法,推動師資隊伍建設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為民辦高校的長足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2017-10-15
2016年度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西安民辦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的教學團隊可持續發展研究”(16IN14)
彭麗霞(1978-),女,內蒙古巴彥淖爾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機械工程自動化研究;孟會玲(1978-),女,陜西武功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機電工程自動化研究。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