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蕊
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梁蕊
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為經濟建設、文化繁榮、政治進步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當前,我國高等將于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發展階段,很多人才不再稀缺,而人才的質量成了重中之重,尤其是專業的英語人才的培養更是關系重大。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各級高校的英語專業經歷了一個跨越式甚至是超常規的發展歷程,英語由一個學科發展成了一個專業,幾乎每個高校都有英語專業,過渡地發展英語專業造成了很多弊端,比如使得專業的英語人才良莠不齊;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同質化的造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基于此,我們要在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研究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
英語專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和沖突。英語既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也是人文性的學科。英語是一門國際性的語言,也是聯合國法定的通用語言之一,當前經濟全球化已經成了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各國的溝通和交流離不開語言,而英語則是最重要的溝通和交流語言之一,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因而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重視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英語也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英語和漢語一樣有著輝煌的歷史,英語由英語語言、英語文學和英語文化組成,他是一門人文通識的教育,通過英語我們可以領悟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戲劇,可以拜讀拜倫的詩歌,可以看狄更斯的小說,學習英語不僅是掌握它的口語,能夠熟練的書寫,而且要使得自己人文視野更加寬廣,人文情懷更加深厚,同時能具備批判性的思維、終生學習的能力,成為一個全面性和綜合性的人才。但是當前很多地方性高校在英語專業的設置和教授,在英語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上面離著學科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上差距很大,尤其是地方新建的本科院校和獨立學校的外語系在這方面做得更不好,地方院校和獨立學校的外語系建校時間短、師資力量有限,入校學生基礎差使得英語專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和沖突。當前在地方高校的英語專業中,課程設置上以基礎技能課為主,在英美文學和英語語言學上面開設的并不多,同時英語專業知識課幾乎縮減殆盡,這樣就偏離了高校英語類教學大綱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前地方高校英語專業更多的側重于英語的工具性,對于英語的人文性則不太重視,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統一的,因而顧此失彼。最后使得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英語專業,由于專業技能差,在找工作以及其他方面困難重重。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地方高校的英語專業迅速發展,甚至到了過度膨脹的狀態,過度的膨脹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學質量嚴重滑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很難培養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的專業化、復合型的英語人才。英語專業的發展是跨越式的發展,課程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能多,而專業只是多,課程雖然不斷增多,但是過于分散。教材中過度的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內容,而對于文化內涵尤其是英美文學和歷史的選材過少,而且深度和廣度都不夠。英語專業要求嚴格,一直強調學生的聽說練習,而對于學生的閱讀則不是很重視,學生的閱讀量遠遠不夠,而且在英文寫作是更是不盡如意。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的語言能力不達標,學生的專業水平也不達標。高校英語專業的過度膨脹進一步導致了高校管理中的不規范和不到位,當前地方院校的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而高校對畢業學生的要求和管理卻一再松懈,本科畢業生以參加面試或者準備找工作為由,經常缺課、曠課甚至逃課,四年八個學期的英語本科教學變成了三年半甚至是三年,這樣學生在面試和就業中也很難有多大突破,因為他們的專業知識并不扎實。強大的就業壓力也導致了學生論文質量的下降,很多時候指導老師很難找到學生,學生只是在快要答辯的時候才出現,論文抄襲非常嚴重,甚至沒有幾個是自己寫的。畢業論文是學生在大學期間獨立思考、知識積累和分析能力的集中體現,畢業論文全部是抄襲的,意味著大學四年青春白白浪費,也說明學生沒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在就業方面遇到困難也是必然的。
高校缺乏統一分類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國早在21世紀初,就確定高等學校的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一復合型外語人才為目標,也就是說英語人才不但專業過關,而且綜合能力強,就業競爭力大,在20來年的發展中,我國地方高校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上亦步亦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暴露了很多問題,這個問題的癥結就是缺乏統一分類的人才培養目標。實際上全國各地高校的英語專業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學生自身的水平也不一樣,名牌高校和普通高校學生的基礎差異很大,因而在人才培養上要注意差異性,要做到分類,但是當前高校缺乏統一分類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上沒有很好的步驟,也沒有可行的計劃。相當一部分高校的英語專業學生也無法通過輔修、副修或第二學位的方式完成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的選擇比較單一,很多高校本身師資條件有限,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類培養,這樣就進一步削弱了英語專業的學科性和人文性。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數是強調的是工具化的職業訓練,由于過分強調英語“工具性”職業化訓練,學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嚴重缺失,這樣就與社會對高端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高校為了打造自己的特色,為了能在自己的院校出更多的人才,提出了很多培養人才的目標,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培養通用型人才、而有的則以國際化英語人才為口號,應用型人才、學術性人才、精英型人才的提法也在很多高校出現,由于提法諸多,分類重疊,層次不明,導致很難出真正的人才隊伍。
科學定位,雙軌并舉。地方高校在轉型的過程中始終面臨著科學定位的問題,將高校怎么定位,將學科怎樣定位,培養的人才怎樣定位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地方高校要根據英語類的專業特性,科學定位,雙軌并舉,根據技能型和學術人文型兩種類型培養多元化的人才,科學定位和雙軌并舉的戰略形成以后,就安排和集中師資力量進行重點突擊,在招生人數上也有所控制,這樣就能很好的確定專業的走向和培養人才的步驟。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基于自身的師資力量和學校發展情況確定培養人才的方向,要以高等職業教育為導向,培養英語應用型人才,地方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對外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繁榮需要大批的英語專業人才,因而要充分利用自身辦學的條件,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要求,更多的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同時將培養學生研究型人才的職能更多的劃分出來,也就是交給“985”和“211”以及專門的外語類院校,當然我們都清楚地方院校也不乏有“985”和“211”,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要以英語語言、文學、文化為核心的人文通識教育為主要方向,學術研究型的人才不同于應用型人才,他們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理論研究方面。分類也只能體現在專業方面,也就是應用型的人才也要學習英語語言、英美文學和英美文化,而研究型的人才也要加強口語訓練以及日常交際的培訓,總之,高校培養的英語專業人才應該具備較高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較強的人文知識修養。
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培養多元化的人才,實際上一直面臨著一個教學質量的問題,因而在課堂教學的環節上面,一定要有改革和創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比如在英語課堂上采取啟發式的英語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啟發式的英語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啟發學生建立一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當前人類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網絡教學成了當前的趨勢,因而要充分地利用新科技和網絡教學平臺等教學設備與資源,不斷豐富教學手段,慕課等形式也應該成為地方高校的重要選擇形式,語言與內容整合的教學模式也是在世界上比較流行的教學模式,地方高校應該借鑒和應用。在實踐教學環節上面,歐美國家的應用技術型的本學經驗、產學研以及校企合作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地方高校可以試著嘗試英語專業與區域相關企業單位簽訂共建校內外實習的基地,在校內建設加大力度,比如修建同傳語音室、適用于商務發展的模擬談判工作間等,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和企業。在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企業要委派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實質性的行業指導,如在校外實習則要注意與對外企業提供的崗位進行很好的銜接。教學質量決定人才質量,人才質量決定核心競爭力,因而,地方高校要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
地方高校嚴踐行課程體系模塊化。當前我國高校改革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多元化的人才,而課程體系模塊化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的有力的保障,英語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可以分為四個模塊,也就是語言教育、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這四大模塊就是對英語類專業課程設置的初步設想,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語言教育是課程體系模塊化的基礎,語言教育強調的是英語作為一種母語的語言技能訓練,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往往帶有很大的漢語傾向,而通過語言教育,將英語的訓練當做母語的訓練,成為固本教育和基礎教育。專業教育模塊涵蓋不同類型人才選擇的不同方向課程,英語專業本身就包括英美文學、英語語言等,而專業教育模塊更是將文學系列課程、語言學系列課程、翻譯系列課程、商務英語系列課程、教育學系列課程、科技英語系列課程涵蓋在內,同時高校可以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傾向和學校的辦學目標決定決定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大類別課程的比例,還可根據師資情況和學生興趣決定學術型和應用型兩大類別內部開設何種方向的系列課程,從而彰顯學校特色。通識教育能夠進一步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當前在地方高校中,往往忽略通識教育,因而要在通識教育方面加大力度,使得語言教育、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組成外圍三角,而且要以實踐教育模塊為核心,內容靈活替換,教學互相滲透。重點培養學生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目前,英語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方面有很多不足之處,明顯的就是普遍強調語言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個模塊,而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就四個模塊的課程設置、教學要求可以確立不同的標準,語言教育和通識教育模塊課程可以是必修課,也可以是選修課,不過都要涵蓋在全部的骨干課程中,只有這樣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才能有所突破。實踐教育是整個課程體系的核心,在實踐教育中要強調實踐類課程和時間教學環節在課程體系和總課時數中的比例。要制定漸進式的時間教學體系,也就是在課程設計、實驗教學、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等漸次進行。這樣學生不但掌握了深厚的理論知識,也能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和增強自己的能力。要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比賽的形式檢驗學生對所學英語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在地方高校可以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比賽、英語拼寫比賽、英語辯論賽、口譯大賽,通過比賽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寫作能力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同時在寒暑假和畢業實習階段加強實踐教育,不斷提升自己。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地方高校時刻面臨著轉型,在轉型的背景下要努力探索的英語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要科學定位,雙軌并舉、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嚴格踐行課程體系模塊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適應時代潮流和市場要求的多元化的英語專業人才。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該文章受到西安市社科基金培華專項項目基金支持,課題編號:16PH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