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良+徐娥+童曉
摘要:從政策的具體操作和執行角度出發,總結了湖北省農業科研單位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F303.2;F3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2-4391-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45
Abstract: From specific operation and implement of the policy, main practic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Hubei province were summarized and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ly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施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入新的加速時期。湖北省也及時出臺了《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研發活動的意見》《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簡稱“科技十條”)《湖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有關配套政策法規。如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成果價值得到更好實現,是值得認真思考的社會課題。
1 湖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做法
1.1 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湖北省注重發揮農業科技資源豐富的優勢,強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依托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建立的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通過創新崗位的設置和創新資金的穩定支持,打破現有農業科教單位界限,整合各方農業科技力量,搭建“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農業科技研發平臺。在橫向合作方面,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湘鄂贛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縱向合作方面,聯合全省市(州)農業科學院、在鄂農業高校、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48家單位共同成立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1.2 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基本完備
為了將農業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匯集到農業和農村,必須推動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為此,農業科研單位加大農村科技服務模式創新力度。一是大力推進農科教深度結合。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與湖北省農業廳共同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共同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的指導意見》,并進一步明確了加強農科教結合的具體措施。通過以點帶面,推動農科教結合的做法,實現了全省農業科研與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結合,對促進全省涉農科研機構、高校、農業推廣部門的結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大力推動院市(州)、院縣(市)科技共建。目前,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全省建有專家大院達到27個。三是大力推動院企、院社科技合作。圍繞全省農業產業鏈建設,與涉農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同時,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合作社,通過院社合作,大力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四是積極參加政府組織開展的農業科技服務。通過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開展春播春管等活動,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
1.3 開展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
“十三五”期間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開展一百項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研發;與全省一百家以上農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進駐一千多個村進行科技培訓和科技服務;深入一萬戶農家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培養一千名以上農業科技精英。
2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科技有效供給不足
目前農業科技供給的主體是政府,不是市場,90%的農業科研項目來自于政府的各種資助。政府與科研機構是委托—代理關系[1],科研人員的取向是面向政府,而不是面向市場,這就容易導致科研選題與生產實際需求脫節,很多農業科技成果只停留在基礎研究和實驗室階段,進入應用技術開發和中試、示范轉化階段的成果少,農戶需要的綜合性技術供給少。由于農業科技的有效供給不足,造成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一方面,多數科技成果不能及時得到轉化,只能以“三品”(樣品、展品、禮品)停留在農業科研領域,導致政府對農業科研投入的稀缺資源形成了巨大浪費;另一方面,農業生產領域迫切需要的農業綜合性技術又得不到滿足,進一步制約了湖北農業大省的農業發展步伐。
2.2 農業科技人員評價體系缺陷
農業科研單位現行的以主持課題數目、爭取課題經費多少和發表論文數量多寡與影響因子的高低作為對農業科技人員的評價指標,與開展科技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實際工作存在的一定沖突。開展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受工作性質的限制,工作的績效很難與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相匹配,往往工作的社會實績大,而論文的數量卻不多,職稱評聘中常常因論文數量或所發期刊的級別不夠而受影響。這就容易造成部分農業推廣崗位的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也不利于引導農業科技人員開展應用科學研究、科技服務和社會服務工作[2]。特別是當農業科研單位組織農業科研人員深入農村基層開展扶助工作時,往往是走馬觀花,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效性。
2.3 農業科技推廣“兩張皮”
由于農技推廣部門和農業科研單位在行政管理上分別隸屬于“農業”和“科技”兩個不同的系統,相互之間沒有關于科技成果流轉的長效機制。久而久之,就造成農技推廣部門只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卻缺乏必要的科技源頭支撐,而農業科研單位的許多研究成果又得不到及時推廣應用而束之高閣的被動局面。同時,農業科研成果無法得到生產實踐的及時檢驗,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實際漸行漸遠[3],削弱了農業科研單位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業科研成果的市場能力。農業科技創新的原動力應來自于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需求,尤其是農業科技的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應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技推廣工作,既是直接面向生產實際選題,又是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保證農業科研成果具有市場能力的現實需要,是農業科研單位的重要職責之一。同時,農業科研單位應建立起自身行之有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2.4 農業科技研究與經濟研究結合不夠
湖北省農業科研單位普遍重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缺乏對農業經濟的研究,農業經濟研究與科技研究應該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致力于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省級農業科研單位的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于2013年才成立了農業經濟技術研究所,在農業經濟研究方面才剛起步,應該說這是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軟肋。農業科研人員研究出來的新技術、新成果在不同的地域和環境下產生的經濟價值是不一樣的,只有研究湖北省農業經濟的特點和不足,比如農業環節壁壘和信息不對稱壁壘等,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形成符合生產實際需要的科技成果,才能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真正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收益。
3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3.1 建立以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
農業科研單位可以利用“三萬”活動、科技副縣(市)長、農業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等平臺,建立了解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的信息平臺。農業科研單位應將農業研究進行分類,一是開展農業領域前沿性研究;二是承擔國家、省和地方農業科學研究;三是以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為方向自主設立研究內容,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從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真正提升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力。
3.2 建立對農業科技人員科學的評價體系
為了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走進農業生產第一線自主創業,應建立并完善技術推廣系列農業科技人員職稱評審制度,對從事面向市場應用研究和實驗開發、技術推廣等工作的農業科技人員,以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及對提升產業競爭力所作的貢獻為依據來評定相應職稱。本著分類管理、分類考核的指導原則,農業科研單位應對農業推廣崗位采取不同于農業科研崗位的考核政策,主要考核其對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建設、農業龍頭企業技術進步等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4]。
3.3 建立科學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農業科研單位具有獨一無二的技術和人才優勢,是農業科技的主要創新源頭,擁有龐大的創新隊伍和智力資源,組織好這支隊伍參加農業科技推廣活動,對全省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是政府應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在政策和經費方面給予支持。二是農業科研單位要引導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到農村的田間地頭,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成功一戶,帶動一片”的模式進行農業科技推廣。三是農業科研單位利用已建立的專家大院體系和農業科技特派員機制實現農業從業者與農業科技專家的零距離溝通,提升農業科技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水平。四是利用現代信息手段,讓農民通過手機和網絡來觀看農業科技標準化操作視頻進行學習,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的成功率[5]。
3.4 建立農業技術研究與經濟研究相互補充機制
一是農業科研單位要對全省農業區域經濟進行研究,為農業技術研究提出問題,反之,農業技術研究為農業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二是要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研究建立完整的農業各個環節和要素的流通市場。農業的各個環節要素,例如農業生產中的各種生產資料,種子、化肥、農藥,農業生產中需要的技術,如農業科技成果、種植經驗等,直到最終的農產品等都可以直接作為商品在同一個市場流通,產生價值,徹底打破農業的環節和信息不對稱壁壘。小到一個庭院經濟,大到種植大戶、農業企業都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實現供需交換,切實發揮市場在農業行業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者在各個環節的收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步伐。
參考文獻:
[1] 阿儒涵,李曉軒.我國政府科技資源配置的問題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論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4,32(2):276-281.
[2] 喬德華.新型農業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建設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6,35(5):39-44.
[3] 張建軍,張 征,李文明.著力破解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J].湖南農業,2017(4):38.
[4] 還紅華.開展分類評價提高農業科研人員工作積極性[J].農業科技管理,2016,35(5):79-82.
[5] 陳守合,李秀峰.中國農技推廣信息化發展分析及展望[J].農業展望,2014,10(9):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