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山+李美佳+劉文明
摘要:分析了中國玉米生產及貿易的現狀特征,指出了中國玉米貿易出現逆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玉米貿易;逆差;原因;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2-439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47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ize production and trade characteristics, points out the causes of Chinas maize trade defici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maize trade; deficit; reason; countermeasures
玉米栽培由來已久,因其高產且優質,經濟效益較高,用途廣泛,已經成為種植范圍最廣泛的谷物之一。自1998年以來,世界玉米的總產量已經超過稻谷和小麥[1]。目前,玉米是世界上產量最高和增產潛力最大的谷類糧食作物,居三大糧食之首,并已成為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糧食產品,在農業和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1 中國玉米生產及貿易現狀特征
1.1 產量逐年增加,占世界玉米比重增加
中國的玉米生產在波動中不斷增長。1961年中國玉米產量為1 800萬t,僅占世界玉米產量的9%;隨著經濟發展,玉米的生產面積快速增加,1980年總產量已經達到6 300萬t,占世界玉米產量的16%;到1990年,玉米產量達到1億t,占全球玉米總產量的20%。此后的20多年,由于農業種植收益提高,中國的玉米總產量一直在1億t以上,2012年甚至達到2億t,占全球玉米產量的25%。2001-2012年,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了133萬hm2,增加產量占糧食總產量增量的57%。種植面積超過了水稻和小麥,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玉米生產國。
1.2 玉米進口量迅猛增長,中國從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
中國玉米貿易在世界玉米經濟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玉米以出口為主,主要出口東亞、東南亞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直到2007年,中國的玉米凈出口量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平。2003年出口量為1 639萬t,達到歷史最高。2009年中國糧食主產區之一的東北地區發生自然災害,產量下降,為滿足加工業對玉米日益增長的需求,玉米進口量自2008、2009 年起大幅增加,由47萬t上升到129.6萬t,出口量迅速下降,從17.2萬t銳減到15.1萬t,中國由過去的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2008年凈進口量為29.8萬t,2009年已經達到114萬t。2010年,由于全球性的經濟壓力,致使玉米進口量有所下降,降至98萬t,玉米的凈進口量減至87萬t。2011年因中國的玉米內部需求逐漸加大,加之價格因素影響,玉米進口量激增至523.1萬t,是2008年的11倍、2009年的4倍、2010的5倍,玉米出口量僅為9.1萬t,較2010年下降18.02%,玉米凈進口量達到514萬t。2012年經過政策調整等因素作用,中國玉米進口量較2011年下降約200萬t,但玉米凈進口量仍居高不下。
2 中國玉米出現貿易逆差的原因
2.1 國內經濟發展較好,玉米需求旺盛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畜產品的需求逐步擴大。玉米作為中國養殖業的重要飼料生產原料,對促進中國畜牧養殖業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養殖業的大力發展,玉米加工企業數量在逐年增加,玉米加工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促使玉米深加工行業快速發展。畜牧業的發展及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增多,促使玉米需求不斷加大。同時,玉米也是中國糧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糧食結構中,玉米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這就限制了中國玉米出口量,同時拉動了玉米進口。
2.2 玉米價格保護政策的影響
2008年國家對東北及內蒙古玉米主產區實施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政策,臨儲價從每千克1.50元提升到2.24元,2013年玉米(國標三級)臨時收儲價格為:內蒙古、遼寧2.26元/kg,吉林2.24元/kg,黑龍江2.22元/kg,均比2012年提高0.12元/kg[2]。玉米臨儲價格在拉動玉米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增加了玉米加工業的成本與畜牧業的生產成本,并使中國玉米喪失了國際市場競爭力。玉米的主產區在北方,但主銷區卻在南方,距離相差太遠。以玉米主產區吉林省為例,曾經的吉林玉米每千克比南方低0.2元,現在則高0.2元。臨儲價玉米每噸2 240元,加上儲存和運輸成本,銷售要達到2 500元/t以上。同時美國進口2號黃玉米到岸價1 600~1 900元/t,更低的則為1 300元/t,北方主產區的玉米與美國玉米到岸價差達600~1 200元/t。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價差必然造成玉米進口,玉米價格產銷區倒掛是玉米進口的重要推力。大量的進口玉米造成國內玉米積壓,2012年中國玉米庫存量在4 800萬t,2014年達到9 000萬t,2015年甚至達到15 000萬t。巨量的玉米庫存不僅占用大量財政資金,同時每年都要付出巨額庫存成本,目前中國2.5億t玉米每年需要付出的庫存成本費用630億元。
較高的玉米收儲價格也造成玉米加工業的虧損,其每生產1 t玉米淀粉虧損200元,1 t乙醇虧損150~200元,全國玉米加工企業開工率不足50%。同時對畜牧業的發展也造成了負面影響。
2.3 中國玉米國際競爭力薄弱
中國玉米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差是玉米貿易存在逆差的主要原因。市場競爭力差的主要原因是生產成本高。隨著美國轉基因玉米進入中國市場,造成了國內對轉基因玉米的大量選購[3]。中國的玉米生產方式主要以農戶分散性經營為主,大規模、機械化種植較少,主要依靠化肥、農藥增加玉米產量,這就導致玉米生產過程中投入資金較大,相對美國的轉基因玉米的銷售價格高出很多。中國玉米品質不高、農產品安全問題突出、生產成本下降緩慢,尚未適應國際市場,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中不具有優勢,也是出口增長緩慢的原因。同時中國玉米主產區集中在北方,交通的限制使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于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直接限制了中國玉米出口的規模。
2.4 農產品關稅不完善
2008年中國農產品平均進口關稅下降15.1%,更有利于國外農產品進入中國。數據顯示,中國政府對玉米出口給予440元/t的補助,如若取消了在出口方面的補助,將更不利于中國玉米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4]。加入WTO以來,全球范圍內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貿易環境日趨復雜,國際上對食品安全衛生的規定及相關技術貿易壁壘和特殊保障條款阻礙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近年來,國內糧食產量波動、糧食庫存量下降和糧食需求的上升導致國內糧食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國家出于調節市場供求的目的,在采取一系列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保證耕地面積的政策基礎上,對糧食(不包括大豆)進出口采取限制出口和鼓勵進口的雙管措施。中國加入WTO后,過低的市場準入門檻為農產品的大量進口創造了機會,造成進口的大量增加。按照入世議定書的要求和中國的實際執行情況,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總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5]。總體非常低的關稅水平及幾類主要進口農產品的低關稅為農產品的大量進口創造了條件。食用油、大米、小麥、玉米等農產品配額逐年增加,加劇了中國玉米貿易逆差形勢的發展。
3 降低玉米國際貿易逆差的對策
3.1 改革玉米價格形成機制,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將臨時收儲價格政策改變為目標價格政策。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明確推進玉米價補分離的改革。將目前1.84元/kg的玉米臨時收儲價格確定為目標價格,農民按目標價格給出的信號選擇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目標。如果市場價格降到每千克1.40元,市場價格與目標價格的差額為每千克0.44元,這0.44元的差額由政府補貼。這樣的市場價格水平既有利于下游企業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市場競爭力。目標價格政策下,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讓市場來決定價格,運用市場的規律來實行農民的保護性政策和加工業發展政策。價格低本身就是競爭優勢,可以促進玉米向更大的市場流動,減少進口或增加出口。玉米是一個重要的出口產品,只要把價格降下來,就有市場競爭力,而且與東北主產區相鄰的國家都是玉米進口大國,出口的市場廣闊。
3.2 調整玉米進出口政策
中國是玉米生產和消費的大國,玉米應當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在WTO開放市場背景下,市場調節能力十分重要。實施“有進有出”、“南進北出”的玉米國際市場一體化戰略是十分必要的。以1.80元/kg的價格,加上糧食收儲企業的經營費用,按著順價銷售的原則,每噸玉米最多1 850元,基本具備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增加了能進能出的可能性。同時由于中國北產南銷格局的限制,將北方玉米長距離銷售到南方,所帶來的運輸等成本費用過大,可實行“南進北出”的政策,將東北玉米出口銷售給東北亞等國。相鄰的距離會產生較低的成本,使得中國玉米競爭力高于美國。同時南方主銷區可選擇運輸成本較低的進口玉米。只有實現國內國際市場一體化,才有可能有效調節玉米市場供求關系,緩解玉米貿易逆差現象。
3.3 合理運用補貼政策
作為WTO的成員國,在遵守國際世貿組織制度的前提下,將中國的補貼政策運用好,充分利用“綠箱”政策,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保證鄉村公路質量,物流暢通,并搞好灌溉設施建設。同時要利用“黃箱”政策,改變補貼的模式,不以種植面積為依據,以實際的玉米銷售量為依據來確定目標價格制度下對農民的補貼額度。做好玉米補貼政策,才能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進而降低玉米國際貿易逆差。
綜合來講,現階段要緩解中國玉米貿易逆差快速增長的壓力,應改革玉米價格形成機制,調整玉米進出口政策來調節玉米市場供求關系,著力挖掘出口市場結構對出口增長的正面作用。一方面通過發揮中國玉米非轉基因的優勢,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新形勢,以擴大出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綠箱”政策,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以提高中國玉米的價格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趙 龍,郭慶海.“入世后”吉林省玉米國際競爭力的研究[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1,23(3):125-128.
[2] 郭慶海.玉米主產區:困境、改革與支持政策——基于吉林省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5(4):4-10.
[3] 張長新,陳 陣.我國玉米貿易發展趨勢與應對策略[J].經濟縱橫,2009(4):68-70.
[4] 蔣興紅.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10(3):119-122.
[5] 徐志剛,張 森,馬 瑞,等.生物能源發展背景下中美兩國玉米產業發展優勢差異比較——基于對土地產出率和生產成本的比較優勢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0,4(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