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大學生創業的特點和目前創業教育體系的缺陷出發,分析了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和原因,得出了設立創業中心加孵化器,加強教師的參與,營造良好小環境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批示: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然而,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數據,中國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的比例由2013屆的2.3%上升到了2014屆的2.9%,這與美國20%的比例相差很遠。而且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也很低,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只有2%~3%,多數大學生的創業以失敗告終。這種背景下,急切需要創業教育的興起和創業教育體系的完善。
一、創業教育的特點與目前教育體系的缺陷
大學生創業教育就是指以開發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素質為目標,培養大學生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心理素質,塑造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由于創業活動涉及到工商、稅務、財務、法律、互聯網、資金、專利技術、風險控制、市場營銷、人員管理等多個方面,需要各方面專業人員的緊密協作,良好的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創業教育不僅僅在于理論知識,更關鍵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分歧,通過團隊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特點在于強調個人品質的培養,關注于創業者心理素質、創業品質的培養。
雖然近些年國內各高校陸續設置了創業教育課程,但只是在課堂上的課程講述或是寄生于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理論教學,也有高校把社團活動、實習參觀、挑戰杯等活動作為大學生創業實踐,真正以創業實踐為導向的教育體系并為建立。現有創業教育的相關課程獨立性很差,難以推動學生創業能力的迅速成長。由于嚴格管理、既得利益等原因,高校行政部門對大學生創業活動實際上還存在各種限制措施,大學里開展的創業教育浮于表面,基本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學生們的創業活動極少能夠付諸實踐,商業化運作成功率極低。以作者所在的河南大學為例,即使是獲得國家獎勵的挑戰杯項目,拿到了幾十萬的創業基金,依然不能發展為有影響力的實體公司。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同學們身邊不斷有人成功創業,主要由身邊同學運營的企業出現在眼前,才能真正激起同學們的信心,點燃其熱情。營造良好創業氛圍的關鍵在于樹立成功創業的典范,通過創業實踐活動,即鍛煉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培育優良的創業項目。
二、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與難點
第一,大學生的創業活動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在創業的過程中,風險最高、最困難的是起步階段,從市場調研、工商注冊、網站設計、尋找供貨商到產品推廣、獲得穩定客戶,至少需要數萬元的初期投入。即使有成熟的創業思路,僅僅以一個點子去尋求種子基金的支持,也是不現實的,這些都要創業者自己投入。而且,這一階段的風險也是最高的,很可能在經歷漫長的籌備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后,最終的市場反應并不如預期的好,還有相當數量的項目會被迫放棄。從資金投入的角度看,由尚處于求學階段、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學生們自己拿初始資金,是不現實的。
第二,大學生的創業活動缺乏寬松的小環境。大學生們最熟悉的消費者群體就是其自身,多數的大學生創業項目都是為大學生群體自身提供各類產品和服務。然而,要想在校園或宿舍內開展營銷活動,卻面臨著一系列的障礙。不少學校都規定:禁止在校園內從事任何營利性活動;拉橫幅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等。校園內部的不少經營權都已經被拍賣,為了維護拍賣者的利益,類似的活動都被禁止;有關部門從方便管理的角度出發,也會禁止處于運營初期的項目進入校園。從高校的角度看,從教師到管理人員都習慣于把高校定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對開放性的實踐教學還很不適應。
第三,大學生的創業活動缺乏教師的指導。青年學生都是涉世未深,對創業的流程缺乏比較具體的了解,對小的細節問題的困難估計不足。雖然學生們可以提出良好的創意,但是在項目啟動階段的一系列阻礙常常會扼殺絕大多數的學生的熱情,面對困難,多數人表現出三分鐘熱度。在多年指導同學們申報挑戰杯項目的過程中,作者深刻感受到了同學們的創新能力,不少項目體現了同學們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觀察和深入思考。但是,幾乎沒有一例學生創意真正的不斷完善并最終付諸實踐,無論得獎與否,所有創意都最終停留在紙面上,喪失了經過實踐磨練并不斷完善的機會。這也是近年來作者拿出許多精力帶領大學生嘗試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原因,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探索建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三、對策建議
在高校內設立大學生眾創空間,為同學們提供免費的創業場地;同時建立創業孵化器,為公司注冊、代理記賬、網站設計、運營推廣、資金融通等環節提供專業的服務指導;采用專業人員帶學生的形式,每個環節由一到兩名相關專業教師或聘請社會專業人員指導和帶領學生團隊提供服務;采用呼吁社會捐贈、申請上級補貼等途徑,設立大學生創業種子基金,解決大學生創業的初始資金問題。通過上述幾項措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為每個大學生創業團隊配備指導教師,鼓勵學生標新立異,以創新為導向,以興趣為出發點,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使學生的知識內化為素質,外化為能力。指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學以致用,把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創業活動,通過在創業過程中發現現有理論知識的不足,進一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動力和熱情。
大學各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克服“以禁代管”的習慣模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小環境,引導大學生通過創業項目提供學校需要的各類服務,協調解決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把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納入到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中來,從學分設置、評先評優方面給予適當的傾斜。
黨的十九大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高校應該積極響應十九大號召,把提供完善的創業教育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作者簡介:侯文杰,男,(1975-9),河南衛輝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學歷,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分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