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各個學校,各個班級普遍存在一些特殊群體——“學困生”,這些學生由于學習成績相對落后,往往置于家長訓斥、老師冷眼、同學嘲諷之中,其表現或性格孤僻、壓抑厭學,或調皮搗蛋、屢教不改,給所有人帶來了巨大的陰影,成為影響班級正常管理,制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讓“學困生”也能最大限度的感受教育的快樂并有所收獲,真正體現新課程改革所導向的“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理念,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重視的。
關鍵詞:學困生;教育管理;轉化教育
一、學困生成因分析
通過對學生的觀察、詢問、調查,發現產生“學困生”的原因是極其復雜和多方面的,通過歸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身原因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依賴心強。上課依賴老師,作業依賴同學,從沒想到依靠自己。
2.基礎差,知識脫節多,知識結構不完整,學習毅力和耐心較差,只有三分熱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問題表面化,反映慢,表達力差。遇到實際問題時,不知所措,綜合分析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夠,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學習效率自然很低。
3.自卑心理嚴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學困生長期處于班級的“底層”,處于被遺忘、被摒棄的角落,他們內心深處一般都很自卑,很少主動提問和回答問題。太多的失敗使學困生感到學習很枯燥,情緒非常低落,自己學習缺乏自信心。
(二)外部原因
1.應試教育原因。目前,應試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學脫離學生實際,趕進度,造成教師授課“重”知識的傳授,“輕”知識的發生過程,不重視知識的消化和鞏固,盲目地提高難度,大搞題海訓練,這樣無疑拋棄了部分學生,嚴重挫傷了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加劇了學生的兩極分化。
2.教師的原因。教師是科學知識的主要傳播者和學生邁向正確人生道路的矯正者。教師的師德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和學生的成長。波濤洶涌的經濟大潮、職稱到頂的高枕無憂致使許多教師不安心本職工作,不進行必要的政治業務學習,講課敷衍了事,教法單調、乏味,內容安排上缺乏層次,沒有充分照顧學困生這一弱勢群體;不注意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對學生的了解,滲透著個人的意識傾向,以教師自己的認知、情感、意向和個人特征去認識學生,致使教師嚴重心理偏差,出現體罰、諷刺、挖苦學生的現象,嚴重的挫傷了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
3.家庭的原因。現在學生中獨生子女占有較大的比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但過分溺愛,使大部分學生形成自私、蠻橫的不良惡習,沒有吃苦耐勞、認真學習、幫助別人的意識,對學習失去信心、對教師的善意批評教育記恨在心;一些家長認為對學生的教育是老師的事,學生成績好是因為孩子聰明,成績差是因為老師沒好好教,不主動與教師配合,助長了這些學生的不良行為,挫傷了教師積極性,導致這部分學生受冷遇,學習成績下降,淪為“學困生”。另外突發事件的影響,如父母離異、生病、去世等,都會致使學生心理遭受重創,使學生出現心理偏差,造成學習困難,若不能及時從思想心理上加以疏導,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的積累,導致這部分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二、學困生轉化措施
要想完全消除學困生是不可能的,但根據不同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正確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縮短差距,做到成功的轉化和預防是完全有可能的。
1.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自覺性。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和理想前途教育,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自覺性。
2. 樹立學習信心,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學困生心里素質差,自尊心弱,自卑感強,經不起老師,同學,家長等方方面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給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捕捉學困生的閃光點,適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是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進取心,競爭力。
3.以人為本,培養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正確認識學生,提高教學設計水平;教學中,注意創設問題情景,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模式,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學內容從易到難,降低坡度,起點低,復習回顧多,重點處放慢速度,及時釋疑;教法上使用學生分層、目標分層、課堂分層、練習和作業分層、測評分層、激勵分層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慮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分類推進,因材施教。這樣會使學生采取積極進取態度,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改變厭學態度,學習成績提高很快,進一步使學困生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4.加強學法指導,形成學習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正確,直接影響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不失時機的創造機會,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不但能“學會”而且能“會學”,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端正教學質量觀,合力轉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創造力強、和諧發展的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和家長必須把握好學困生的期望值,對他們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學困生學習信心不足或不穩定。教師和家長有意識的給予他們主動鍛煉的機會,給予他們更多的贊許和信任,都將會內化為學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進步,會得到更多的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就會更加自信,進入良心循環軌道。只有有效的調動學困生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們的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教育真正體現為品格意志的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
三、思考與建議
1.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育過程。一般要經歷醒悟、轉變、反復、穩定四個階段。因此,在轉化過程中,學困生多次反復,是一種正常現象。對這項十分艱苦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反復抓,抓反復”,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進步的勢頭。
2.完善學困生轉化評價機制,激發教師對這項工作的重視度,加強對學困生抓化工作的探討和研究力度及時總結經驗,加強任課教師間的經驗交流和學習。通過交流學習達到教師間的轉化經驗的優勢互補。
作者簡介:蘆漢文(1984---),男,甘肅天祝人,本科,小學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