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少蘭
幾乎每一個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學習方面會遇到不同的困難。作為教師和家長,一定要充分理解他們成長歷程中出現的錯誤和困難,及時幫助并引導他們糾正錯誤、解決困難,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教育環境中健康成長。
我從事小學教育多年,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并得到充分的發展一直都是我追求的教育目標。但是,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還是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特別是學困生問題越來越突出,所以我一直都在用心思索這個問題。每個孩子潛在的都具有很強的上進心和體驗成功的愿望,他們與生俱來就有獲得知識,展示自我并得到贊賞的強烈愿望,這些都與社會的期望相吻合。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學困生出現在我們的家庭和學校里呢?這的確是值得我們大家認真思考和探究的一個問題。
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那么多的困難?教師和家長應該怎樣來引導他們走出困境,培養他們處理問題、解決困難的能力呢?
根據教育心理學研究分析,引起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等。
結合本人的學習和思考,就有關應對學困生的基本策略,給學校、家庭和社會一些建議:
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矯治學生的學習困難
因為個體的差異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造成的。生理方面,在嬰幼兒階段由于左右腦智力開發不對稱,導致左右腦偏用引起的某些方面學習的困難;因為在位置知覺、視知覺、空間關系知覺的不協調性,導致兒童在閱讀與書寫方面的困難等,另外,因為遺傳或腦部損傷、疾病、營養失調等身體障礙,都會造成學習困難。心理方面,由于認知能力缺陷、學習適應能力差、情緒和行為障礙等,也是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學生因為先天性的個體差異造成的學習困難是非常復雜的,可以通過針對性的診治與調理,解決的過程比較漫長。因為后天因素造成的差異,可以通過有目的的學習活動進行矯治。
二、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環境,預防學生的學習困難
近幾年,我們通過采取資料問卷和家庭環境量表的問卷方法,對我校小學生中學習困難的學生家庭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獨生子女約占85%以上,單親家庭約占40%左右,非父母教養約占20左右%,父母的職業中以經商者居多,學習困難的小學生的家庭結構不平穩,父母文化程度偏低,與孩子之間情感表達較少、家庭控制性差。致使這些學生情感表達、獨立性、知識性、控制性均明顯低于普通學生。
因此,不良的家庭環境是造成孩子學習困難的一個客觀因素。由于部分家長不懂得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性,使孩子錯過了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有部分家長因為工作忙,很少陪伴在孩子身邊,缺乏親子情感交流,彼此不了解對方的期望和要求。有的家長當孩子學習困難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不是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而以責罵或施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導致許多小學生考試焦慮,缺乏學習信心,人為造成了學生的學習困難。
三、切實改進學校教育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
學校環境也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重要因素,學校課程設計、輔導方法等使教學脫離兒童心智發展水平和速度,造成小學生適應教學環境的困難狀況普遍存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功能是挑選還是發展?”他反對把學生能力間的差異看成是先天的、固有的,提倡用動態的眼光看待學生間的差異,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并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學校要積極釀造適應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校園氛圍,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如設置規范生、進步生、好人好事、學習園地、優秀作業展覽等,努力使板報、墻報都富有教育教學語言,讓他們感受到特有的學習氛圍。同時進行合作競爭的“一幫一”工程,即每位學困生與優生結對,在學習上進行幫助、督促。讓學困生感到集體的溫暖,從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有絲毫的改變,都會影響學困生的學習情緒。學困生在學習活動中參與機會不多,成功的更少。因此,教師的態度應該是積極和親近的,對待他們要和顏悅色,多給他們暗示性的激勵,重視學困生的每一次成功,并及時給出積極的評價,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到學習的樂趣。
四、減少社會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效控制學困生面的擴大
目前網絡和媒體的負面影響也很大,它像一把雙刃劍,在幫助學生獲取知識、了解社會、促進溝通的同時,混雜其中的不良信息也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目前網癮問題已嚴重影響著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
呼吁學校,社會和家庭要辦成精神文明信息的傳播陣地和窗口,用小環境信息影響大環境信息,用學校素質教學推動全民的素質教育。學校還要充分利用社會信息的積極影響,把它納入學校德育的軌道,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還學生一個健康、綠色的信息環境。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任重而道遠,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促使每位學生成長為新一代的合格公民,為他們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淋剛《學校教育中學困生形成原因和轉化對策》
[2]李鳳茹《淺談不良信息對中小學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