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紅+謝凱+徐海
[摘 要] 教育大計,德育為先;德育大計,人文構建。新時期、新常態下,教育要以人為本、以德為根、以健全人格為基、以發展創新為點。要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重視“內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教育發展理念。要關注學生知育、體育、美育、勞育等各方面的綜合發展及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教育人要積極探索、不斷完善、努力實踐,更要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揮出時代的魅力,讓先進的時代因子涵韻出民族的力量,進而推動教育的發展、社會的改善、民族的復興、人類的進步。
[關鍵詞] 教育;人文;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知能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12-0046-02
一 背景分析
曾經,諾貝爾獎得主曾呼吁“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而今,習近平總書記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及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強調繼承、借鑒、注重、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而教育需響應時代的召喚,肩負起神圣的歷史使命。
追溯教育的源頭。《說文解字》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西方教育乃“引出或導出”,激發人固有或潛在的素質,進而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可見,教育是要關注人、影響人、規劃人、引導人、激發人,進而實現人存在于世的價值和意義。
探究教育的內涵。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它是遵循教育規律,培養出有所需要的人。可見,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全日制教育、遠程網絡教育、函授在職教育,都是從不同角度、在不同情境、于不同要求下關注人、健全人。
思考教育的本質。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人類特有的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此外,有人認為“教育決不僅僅是某一種技術,而應當是一種素養,是一種大智慧”,也有人認為“教育就是培養人,培養大寫的人、自然的人、個性的人、陽光的人”,還有人認為,“教育是人靈魂的喚醒、思想的碰撞、價值的傳遞、精神的追求”,是三觀的塑造、人格的健全、生命體的關懷。
但無論把其界定為知識的傳授、信息的傳遞、文明的傳承,還是詮釋成為人處世的規矩、身心修煉的過程、物我為一的終極,教育都離不開人,都是以人為本的。特別是在當今這個“物質發達、信息飛速,崇尚個性、規則多樣,文化斷層、道德危機,教育步履維艱、機遇挑戰并存”的時代。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說“知能結合”是教育的淺層追求,那么“人文建構”無疑是教育價值和意義得以更好彰顯的深層定位。
二 理論依據
在探索“人文建構、知能結合”這條教育新路中,我們既要仰望星空、心懷夢想,讓教育先進的理論思想引領教育的方向;更要腳踏實地、學用結合,關注教育對象的個性與共性、分析教育問題的時代性和多樣性、探究教育現狀的連續和斷層、權衡教育未來的定位和發展。在人文理想的追求中、在知識厚積的轉化中、在能力提升的完善中、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中,建構起新的教育框架和體系。
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人文則是人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和核心的部分。回望和審視中華民族崢嶸的文化和教育發展史,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今文化的精華都在促進德育完善、教育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復興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好的教育亦會反哺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豐盈文化的內涵、提升文化的品味。因此,建構起人文思想主導的德育體系是文化和教育雙重標準的需要。
人文建構就是在“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以仁與人、以愛感人、以智化人、以義召人、以真教人、以善為人、以美見人、以言傳人、以身教人。以人文歷程為牽引、以人文情感為契機、以人文意志為規范,以體育健身、以勞育礪志、以美育怡情、以智育啟思,以核心素養為載體、以人文精神為驅動、以健全人格為目標,建構體系、全人教育。進而,讓新少年、新青年在新的歷史時期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以誠待人、與人為善、和諧有愛,勇擔責任、大膽創新、勇于實踐。
新時代學子可愛、可信、可貴、可為,新中國少年有志、有夢、有家、有國。他們激情中不乏冷靜、張揚里涵韻斂藏、個性中擁有兼愛、活潑里彌散質樸、奮迅中彰顯昂揚。他們正以青春之姿態創建和諧之家庭、富強之國家、復興之民族、文明之人類,綠色之地球。然而,他們有時也會在現實中迷失,在張揚中困頓,在自由中放縱,在開放中沉淪。身心脆弱、素養不高、責任意識淡泊、倫理道德缺失等情狀。隱患不容忽視,問題亟待解決。防微杜漸、防患未然,未雨綢繆、科學規劃。理性教化,探索出知能結合方略;人性關懷,構建起人文教育體系。
三 體系建構
人文建構就是要從文學、藝術、美學、哲學、國學、歷史等維度建構德育教育體系,讓學生受到知識的熏陶、能力的培養、素養的豐盈、人格的健全,進而讓知識和技能融入在對人文思想的解讀和踐行中,讓學生在敦品修德中實現知識文化的積淀、能力技藝的完善、身心人格的健全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首先,建構以文學為主的德育教育體系,詩詞歌賦、字詞句章、小說戲劇、諺語名言皆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上自先秦風騷諸子,下至當代名篇名著,無一不是德化滲透的范本。《詩經》“無衣之愛國”、《離騷》“長嘆之忠君”、賈生“過秦之論”、詩圣“茅屋之歌”等等,皆能給予青年人以動力和方向、感懷和勖勉。文學的德育教育功能是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得以快速實現的推進劑,文以載道,文以治世。
其次,建構以藝術為輔的德育教育體系,名畫建筑、影視佳作、古風今曲等不同的藝術會以其獨有形式和魅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志趣。達芬奇的執著、梵高的孤冷、張大千的風骨、范曾的多元都會給學生以為學的至誠、為事的堅韌、為人的高品;《廣陵散》彈出嵇康之耿介、《行路難》低吟詩仙之悲壯、《國歌》奏響華人之昂揚都能給學生以鼓舞力量;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戚舞、嫦娥奔月都能給學生以奮迅砥礪。藝術指引人生,人文構建前程,知能融會貫通,實踐見證成功。
再次,建構以歷史為經的德育教育體系,古今中外史、個人家國史、戰爭文化史等等讓學生在自我成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中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在浩瀚豐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學生們立德修身、崇德揚善、銘記歷史、開拓未來。以史為鏡,正衣冠以端行;以史為鑒,知興替以效國。中國歷史講述五千年華夏之精神、神州之偉業,世界歷史去來今鋪展中外之異同、人類之文明。肩負歷史使命,修煉身心品行,創造無限光榮。
最后,建構以社會為緯線的德育教育體系,家庭學校、權利義務、政治經濟、法律制度、軍事科技等為學生織就一張歷練實踐、成長成熟、擔責負任、修身立德的教化知網。學生在學校明確家庭的責任、父母的親情厚愛、社會的責任擔當、國家的繁榮富強,在家里明白學習重要、尊師重道、弘揚文明,在社會懂得做事的原則、做人的標準,這樣學生就會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大熔爐里錘煉成長、砥礪成功。
人文德育體系的建構是學生知能結合的有效保障、是學生立德樹人的靈魂指引、是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內核驅動。“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實現離不開教育,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離不開德育教育的有力保證,德育教育的強勁有力源自于知識與技能的提升、人文與理性的融合、情感和態度的端正、價值和信仰的確立。反之,知識的傳承創新、技術換代更新、文化的承繼革新、價值的認同確立、信念的堅持、夢想的追求捍衛也離不開“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一個“中國夢”的方向引領、“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驅動。知能結合和人文建構的德育教育體系便是這個“接地氣、樹高位”的德育教育的關鍵節點。進而,在人本位、德本位、國本位、文化本位、教育本位、自然本位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立體、全面、多維的德育教育體系。
四 文化教育
文化興國、教育興國,文化與教育相依相存、相輔相成。
華夏文化浸潤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在薪火相傳中與時俱進、在固本守望中推陳出新、在挖掘闡發中緊扣時代脈搏,在交流碰撞中指引精神,豐盈教育、深耕教育、厚植教育。
教育承載著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優化。“去中國化”的文化悲哀需教育扶正;“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需教育弘揚;“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文化功能需教育踐行。
學生在“文化和教育、傳統和現代、知識和技能、人文和理性”德育體系的構建中,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文化觀、歷史觀、自然觀、宇宙觀,觀點自明、信仰自生。
知能結合、人文建構也離不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教育發展理念,這一理念為德育教育注入生機活力,為學生素養提升保駕護航。
“創新”促進自我認知、自我否定、自我提升;“協調”強調人際關系、理解合作、和諧向上;“綠色”突出生態體驗、創新理念、敬畏自然;“開放、共享”昭示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大同互聯,變革展望。
五 教育信仰
新時期、新常態、新思維,教育工作者要繼往開來、自我更新、不斷完善、追求卓越,各級學校要與時俱進、兼收并蓄、傳承發展、進取創新。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為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學習、發展奠基;作為中華民族的好兒女要弘揚最強音、傳播正能量,提高軟實力、建設大中國。
“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會在教育改革創新中、在文化傳承開拓中早日實現。努力構建“以人為本、以德為魂、以知識為基、以能力為重、個性突出、全面發展”的德育教育體系刻不容緩、勢在必行。堅定個人志向,捍衛家國夢想,創造教育輝煌!
參考文獻
[1]伍德勤,楊國龍 .新編教育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2009.
[2]羅國杰,等.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3]袁振國.當代教育學(第4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