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繪本化解抽象,對于幫助學生輕松學好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和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引進或開發數學繪本;探索“數學繪本+”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樂學活用數學知識;建立激勵機制,推動教師積極實踐,不斷探索,促進“數學繪本+”落地生根。
【關鍵詞】數學繪本;教材開發;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5-0074-02
【作者簡介】張凌燕,江蘇省啟東市香格小學(江蘇啟東,226200)教師,一級教師。
樂學善學、勇于探究是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要義之一。數學是抽象的,而小學中低年級學生又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一些學生對數學學習會感到吃力甚至失去信心。如何幫助學生架起一座形象與抽象之間的橋梁,輕松開啟數學之旅,樂學活用數學,化解厭學情緒,是擺在小學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從2015年起,我校從中低年級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入手,嘗試探索“數學繪本+”的教學新路,引領學生樂學活用數學知識,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依據教材知識點,引進或開發數學繪本。
繪本是畫出來的書,它具有圖文并茂、故事性強的特點。開發與數學教材相匹配的繪本,是開展“數學繪本+”教學的第一步。我們依據教材知識點,采取“引進與開發并舉”的方法,籌備與教材配套的數學繪本,為開展“數學繪本+”教學研究打好基礎。
積極引進繪本。以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為依據,通過當地新華書店、網絡等渠道搜索、找尋與知識點相關的繪本,購買引進。如配合一年級“數的認識”教學,學校引進了《100只饑餓的螞蟻》《時鐘的書》等繪本,為數學繪本與數學教材知識相融合的教學做足準備。
自行開發繪本。對于市場上一時無法找到、買到的繪本,學校發動全體教師自行開發。數學、語文教師根據相關知識點創作生動的故事,美術教師則根據知識點、故事情節創作連環畫,信息技術教師將這些連環畫制作成動漫或PPT,音樂、語文教師則為其配上音樂、解說。自行開發的繪本,緊扣教材知識體系,與教材中的知識點相匹配,豐富了教材內容,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就蘇教版一上“數字8的認識”,我們開發了《單單歷險記》《8的數學王國》,這些繪本形象生動、故事性強,深受學生喜愛。
2.探索“繪本+”模式,樂學活用數學知識。
將繪本融入數學教學中,是幫助學生輕松開啟數學學習之旅,樂學活用數學知識的關鍵一步。為此,我們積極探索“數學繪本+”的教學模式。
繪本+預習,探索數學之美。根據即將所學的知識點,教師引導學生預先閱讀相關繪本,對繪本中的故事、畫面、數學知識進行研讀,自行探索研究。具體分三步:第一,指導方法,就是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如何做到既關注故事又關注圖畫,如何將故事與圖畫結合起來,如何開展情節續編等;第二,自我閱讀,就是留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通過自習課、課余時間,讓學生自己靜靜地讀、細細地品,不斷地探究;第三,共賞評價,就是家長或同桌要靜心傾聽學生對繪本故事的復述、創編,欣賞學生的預習成果,并及時予以評價。繪本+預習,有助于學生在生動的故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一些學生還主動運用所獲得的數學知識進行故事創編,增強了自己的探索動力。
繪本+課堂,開啟精彩教學。每節數學課都有幾個教學重難點。為突破重難點,我們將繪本元素融入課堂教學,融入教學的重難點環節中。在導入環節,先播放一段電子繪本,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迅速從課間轉到課堂;在教學重難點環節,將知識點融入相關故事中,教師直觀演示這些知識點在生活中的運用過程,插入3~5分鐘時長的視頻,讓學生在看動畫、聽故事的過程中輕松突破重難點;在作業環節,將一些練習題制作成簡單繪本,讓學生在看繪本、品繪本的過程中輕松完成數學作業,樂學活用數學知識。
繪本+生活,讓學生活用數學知識。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為鼓勵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生活,活用數學知識,我們將繪本與生活結合起來。首先,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我們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編入繪本,讓學生在閱讀這些繪本時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些場景可以是學校的校門、樹木、房屋、教師和學生,可以是學生家里的物件,也可以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親切的故事、熟悉的場景,有助于學生親身體會生活中的數學,進一步理解數學知識。其次,鼓勵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編創數學繪本,活用數學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家長幫助孩子一起編創,與孩子共同找尋生活素材、創編故事、形成繪本;同時,要組織交流展示,每周在班內開展一次學生編創繪本的展示活動,讓同桌、小組間互講、互賞、互評。
繪本+閱讀,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數學閱讀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針對中低年級學生識字少、理解力相對較弱的特點,可以將一些數學背景知識以繪本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供學生閱讀。繪本+閱讀的內容大多是圍繞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進行的適度拓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數學家的故事和奇妙的數學世界;此外,還應鼓勵學生主動閱讀其他的數學故事,了解數學常識,豐富數學文化。
3.構建“研賽獎”機制,全力推動“繪本+”落地生根。
“數學繪本+”實驗的落地,是實驗取得成功的關鍵。為此,我們構建了“研、賽、獎”機制,全力推動“數學繪本+”落地生根。
研賽推動。教學最忌“紙上談兵”,為此我校開展了“每周一次研課,每月一次賽課”活動。教研課以問題為導向,努力使每次教研課都能集中解決“繪本+”教學中的一個小問題。為達成這一目標,課前,教研組全體教師一起確定選題,搜集相關資料,找尋、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及策略;上課時,指定一名教師根據之前提出的對策進行實踐驗證;課后,教研組全體教師再次對這一問題進行研討,完善對策。賽課則緊扣“繪本+”這一主題,組織45周歲以內的中青年教師,任選一課進行比賽,打分評獎。通過一次次研討、一場場比賽、一個個微成功,一些年輕教師的課愈加成熟,“數學繪本+”的研究也日趨深入。科研引領下的研賽,有效地推動著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數學繪本+”落地提供了保障。
交流展示。相互交流,可以促進提高;適時展示成果,可以增加教師科研的動力。我們專門開設了QQ研討群、微信群,教師的一事一問一得均可在QQ群或微信群中發表,相互研討;每學期搞一次“課堂最美一瞬間”的照片板報展示,舉辦一次“教改成果展示會”,讓每個教師都登臺介紹自己的教改成果,以此引領青年教師重教改、重總結,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推動“數學繪本+”實驗的落地生根。學習交流,拓寬了教師的知識面,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獎賞優先。我們優先推薦參與“數學繪本+”實驗的教師參加市里的各種培訓、外出考察,以開闊眼界,提升教學素養。市里開展教師曬課比賽,我們要求每個參與實驗的教師主動曬出自己的實驗課,并在全體教師中予以表揚。獎賞優先,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參與實驗的熱情,于無形之中增強了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