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關鍵詞:信息技術;思維火花;審美情趣;閱讀能力
閱讀是小學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體現,語文閱讀教學通過師、生、文本三者間的親密交流,以存真、求善、唯美的理念觸動學生心弦,引發人、文的共鳴,在春風化雨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發展受制于知識經驗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觀察力、注意力、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能力較弱,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產生了較大影響。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則很好的彌補了這一不足。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象,將文本內容聲情并茂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一、 信息技術引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
英國文學家勞倫斯曾說過:“一個人若能對每一件事都感到興趣,能用眼睛看到人生旅途上時間與機會不斷給予他的東西,并對于自己能夠勝任的事情,決不錯過,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將能夠擷取多少的奇遇啊。”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中有一篇課文《霧凇》,雖然作者以詳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奇觀,但作為從小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孩子,大部分學生因缺少生活體驗而無法進入文本,體會感悟作者口中盛贊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特壯美的景象。于是在教學第一課時時,我讓學生觀看霧凇視頻,用多媒體聲色兼備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如詩如畫的情境為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奠定基礎。當一夜寒風吹過,吉林松花江兩岸銀裝素裹的景象出現時,教室里不禁響起了陣陣贊嘆聲:“真美啊!”“瞧,潔白地像雪花散落人間!”“我記得昨天還沒有,今天一大早就出現了,難怪岑參爺爺說這景象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呢……”觀賞完視頻后,我問學生: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贊美吉林霧凇奇觀呢?學生們圖文結合,用自己的語言和文本中的語言暢談霧凇景觀的奇特美,仿若身臨其境一般。
二、 視聽并茂,提高閱讀審美情趣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佳作頗多,或是展現雄偉壯麗的自然之美,或是體現巧奪天工的建筑之美,或是描繪機智勇敢的英雄之美……然而在現代語文教學的課堂上,耳聽之只有一種語氣,目視之只有一種表情,即使當時讀有所得,心有所感,幾天之后也變成了“嘔啞嘲哳難為聽”的機械化朗讀背誦模式。
葉圣陶先生曾強調,對現代的“美文”,應重視“美讀”。文本的閱讀通常是運用優美的語言文字來表現事物,單純的閱讀無法使學生進入文本創造的意境,但如果輔以圖片、影像、動畫、音樂等多媒體元素為學生創設“情趣朗讀”的情境,學生的表現又會如何呢?
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特意出示了一段再現詩文場景的虛擬影像,當那燦若珠簾、潔如白練的飛瀑以雷霆萬鈞之勢傾瀉而下,爆發出聲勢浩大、驚心動魄的轟響時,有不少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配樂高聲吟誦起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生動的場景再現,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潛移默化中走進了文本創設的意境,在接受審美熏陶的同時領會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了認知和審美的和諧統一。
三、 信息技術為基,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非常注重語感,語感的訓練非一日之功,而是要以形象思維為依據,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通過閱讀和學生的思維想象將語言材料轉化為生動可感的人物或環境或生活,形成語言的具象感。新《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之一就是: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小學生在創造性想象方面較其他年齡階段有著明顯的優勢,而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施的語文閱讀教學的情境更利于學生發展想象。
《螞蟻和蟈蟈》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中,在播放課文情境動畫后,老師請一個孩子為全班領讀課文,還沒讀完,有不少小手舉了起來,“老師,他有句話讀得不對!”“你認為他哪一句讀得不對呢?”“就是這句:幾只蟈蟈看到了,都笑螞蟻是傻瓜。”“那你認為應該怎么讀呢?”只見這個孩子走上臺伸出小手,不屑一顧地指著課件中的小螞蟻說道:“哼,這些螞蟻真是傻瓜!哈哈哈……”其他孩子笑地前仰后合。老師適時地請幾個孩子評價,有的說:“他跟圖上的蟈蟈的表情真像。”有的說:“他讀出了蟈蟈的動作和語言。”還有的說:“他的聲音跟老師剛剛放給我們看的動畫中讀得一樣,我心目中的蟈蟈就是這樣的”……“如果你們是蟈蟈,看到小螞蟻們冒著烈日辛苦勞動時,你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有不少孩子立刻躍躍欲試,有的學著圖中蟈蟈的樣子在睡覺,有的在高歌,有的在打球,有的學著剛才那位小朋友的樣子在嘲笑小螞蟻們……靜態的圖片在孩子們的表演下仿佛變成了一臺動態的戲劇,孩子們用自己的想象展現了他們心目中的蟈蟈形象,同時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讀書的熱情就更高了。
信息技術與小語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長處,博采眾家精華,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真正實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楊朋.《語文課堂中創新能力的培養》.2014,12.
[3]張華毓,胡蘭.《我們的朗讀課堂》.長春出版社,2010.4.1.
[4]孫飛顯.《信息技術與中小學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與思考》.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