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忠
【摘要】很多同學在學習數(shù)學過程中,覺得知識點都記住了,就是考試的時候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不知道用哪個,怎么用。本文就結合教學實踐說一說怎樣有效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完善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 知識 認知規(guī)律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15-01
常言道: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生成運用能力,從而解決實際問題。鑒于此,我就借本文結合教學經(jīng)驗從幾個角度說一下怎樣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上做好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一、夯實基礎知識,奠定運用基礎
要想升華成運用能力,首先就要完成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初中數(shù)學許多概念和認知需要我們深入到細節(jié),否則就會留下知識漏洞,在運用的時候“陰溝翻船”。初中數(shù)學教材每個知識點都有典型的案例來輔助和引導學生具體認知。
比如,學習“相似三角形應用”時。我們通過幾個典型的小練習讓同學們來觀察和尋找相似三角形,這是從知識到運用能力轉化的第一步。
例題:(如圖)已知△ABC∽△DEF,BG與EH分別是 △ABC與△DEF的角平分線,請找出其中的相似三角形。同學們根據(jù)已知條件,明確知道∠C=∠F,∠ABC=∠DEF如果BG和EH分別是角平分線的話,那∠GBC=∠HEF,根據(jù)兩角對應相等,兩個三角形相似(AA)就可判斷△CBG∽△FEH。同理可判定△ABG∽△DEH。這一步雖然簡單,但是也是最基礎的知識,如果忽略這些知識細節(jié),可能連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都找不到,所以要想應用數(shù)學,先做好基本功。
二、聯(lián)系基本數(shù)據(jù),嘗試初級運用
從知識到運用能力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跟進和引導。同學們夯實了數(shù)學基本概念和性質,懂得了怎樣判斷。這是從知識到運用能力轉化的第二步。
承接上例。同學們完成了對兩個三角形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尋找,我們可以再給出具體數(shù)據(jù),來讓他們牛刀小試,解決一下實際問題。如果這兩個三角形中,BC=4cm,EF=6cm,EH=4.8cm,那么BG的長是多少?這是結合定理最基礎的運用,同學們通過上例的判定,知道△CBG∽△FEH,就能得出BC:EF=BG:EH,所以有4:6= BG:4.8,算出BG=3.2cm。
是不是覺得很簡單,但是同學們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怎么就做不好呢?愿意就是基礎不牢固,根本沒有打開問題的突破口。因此,從基本的數(shù)學概念和性質開始,不僅僅是讓同學們記憶,還要一步步引導他們思考、體驗,讓他們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這樣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才能想得到,做得出。
三、結合實際問題,升華運用能力
前面兩個步驟我們都是在夯實基礎,要想全面升華數(shù)學運用能力,還要將學生投入到生活實際問題中來,讓他們掌握在實際問題中排除干擾,尋找有效數(shù)學信息來解決問題。這是從知識到運用能力轉化的第三步。初中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廣泛運用,就以相似三角形來說。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我就指著陽光下操場上的旗桿問:誰能不爬上去就能測出它的高度?
然后,我就帶同學們到操場上實際勘察,啟發(fā)他們動手畫一畫,看看那些數(shù)據(jù)方便測得,如何根據(jù)能測的數(shù)據(jù),算出不可測的數(shù)據(jù)。最終,同學們結合本節(jié)課的知識,反復推敲示意圖,最終討論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圖),假設AB旗桿,BC是旗桿的影子,那么就可以另找一個直棍DE,讓DE立在BC上并使其影子頂點與旗桿影子頂點重合,如此我們就得到兩個相似三角形,根據(jù)性質可知:DE:AB=CD:BC,而DE、BC和CD長度都容易測得,所以旗桿的高度也容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練習和生活中的應用還有一個剪刀差,我們必須通過生活實踐訓練,讓同學們掌握尋找有效數(shù)學量,這樣才能打開突破口,最終解決問題。
四、總結
數(shù)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工具,當前中考越來越側重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所以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要好高騖遠,企圖讓學生通過題海戰(zhàn)術來提高成績。我們一方面要穩(wěn)扎穩(wěn)打在課堂上做好細節(jié),夯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建立實踐運用模型,讓同學們完善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達成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完成新課改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蔡慶紅.淺談初中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數(shù)學教學研究》,2009,28
[2]解麗華.初中數(shù)學教學如何生成實踐運用能力[J];《當代教研論叢》,2016 (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