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菲
【摘要】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關注的熱點,而情感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層面。情感教育的實施有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因此,為了使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我們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追求認知領域的目標,而且還要獲得情感的成就。本文就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情感目標的實現提出了一些個人觀點。
【關鍵詞】情感目標 情境 生活 小組合作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33-01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這一定位表明:信息課中的情感教育被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了情感態度在信息技術認知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信息技術在育人方面的應有價值。那么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談幾點看法。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創設形式多樣的情境,把信息技術知識有機地溶入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使學生在愉快的體驗中完成學習任務,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教學中教師不在于要講授多少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空和自由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信息技術課可以有多種形式來創設情境,例如:通過現成的作品引入、“問題”情境、“競賽”情境、“游戲”情境等等。學生都有好勝心、自尊心強,有愛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學中,使用創設競賽情境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置身于公平競爭的氛圍中。在競賽中我要求全體同學參與,即使落后的同學我也會給予鼓勵,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教學要貼近生活,使學生具有親近感。
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讓學生在貼近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習的內容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這樣才能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另一方面由于課程內容貼近生活的實際,符合學生的想象,學生才有親近感,才易于理解和接受。另外,我也認為信息技術的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我也感受到信息技術只有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才能夠顯出其巨大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充分的挖掘教材。
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小組合作學習既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也能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機會,有效的小組合作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一是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小組合作學習擴大了學生之間的交流,突破了單純的師生交流,使學生有較多的參與機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的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二是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小組合作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有利的學習條件,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創造發問的機會,在優生幫助下達到求知的目的,優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是自己學到的知識條理化,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三是突出了學生學習的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來完成學習任務。活動的觀點不僅指向掌握知識,而且指向掌握知識的方法,指向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建融洽的教學氛圍。
教學活動是雙邊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只有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才能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主體”與“主導”有效結合的前提。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有利于主體人格的豐富、完善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學生在得到教師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況下,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易于激發出來;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自主的信念最易樹立起來;學生無限發展的潛力最容易挖掘出來。同時,學生對教師的理解、尊重、愛戴,也增強了教師教學的主動性、針對性、誘導性、實效性,更能激起教師的講授熱情和全身心投入。
總之,情感教育中的許多情感因素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情感教育在教學中是不容忽視的,它像催化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只有扎實分析教材,勇于探索、實踐,確定準確的情感目標,才能更好地找準“情”與“智”的最佳交匯點和突破點。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在情感教育與數學教學的交匯之處,結出閃爍著光芒的智慧之花。
參考文獻:
[1]劉曉偉.《情感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7
[2]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的實踐應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3]唐海平.《信息技術教學中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中國電化教育》,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