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麗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意義重大。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接著提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86-02
近年來,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在我國教育領域中開展的如火如荼,給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之下,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死板生硬,根本沒有丁點的趣味性可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是可想而知。在新形勢下,如何全面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成為了每個業界人士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學目標缺乏方向感
在初中的課程教學體系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功課的目標十分明確,主要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得到全面提升,最終成長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但是不少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在教學中并未深諳此道,對于教學目標的理解和認識不清晰。因此,缺失的目標感讓教師的教學行為出現了一定的偏差,教師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意發揮”,對于學生的感受則不聞不問。久而久之,《道德與法治》成為了學生眼中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二)教師始終保持高高在上權威者的形象
在我國初中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權威者的位置高高在上不容撼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于采取“填鴨式”或者是“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將自己的主觀意愿凌駕于學生的感受之上,整個的課堂氛圍死氣沉沉,沒有絲毫的變通性可言。不少的學生常超抱怨教師的課堂教授與自己的學習實際明顯不符,格格不入的現象十分明顯。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擁有較強的參與感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擁有強烈的參與感和好奇心,初中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時候應該一改往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教學氛圍。《道德與法治》擁有很強的實際感,這為有效氛圍的營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前提條件。不同的內容對應不同的情境,課堂高效性的實現變得有章可循,水到渠成。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一章節的內容為《共同建設集體》。面對這樣的內容,教師可以一改往日按照課本按部就班進行講解的習慣,而是用一個和集體有關的故事進行引導。通過故事的引導,每一個學生都會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此后,教師“乘勝追擊”,為學生組織一個知識問答。在知識問答中,學生互相合作,共同搜集資料,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相關任務。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我找尋蘊含在學習中的快樂
初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升。與初中的其他課程不同,《道德與法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堂內外都勇于進行探索,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同時,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變得更加深入,對于更好的應對課堂學習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從學生實際出發,全面優化教學方法
要想讓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更加具有有效性,教師全方位優化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路,讓學生的學習欲望變得空前熱烈。學生一旦參與其中,主觀能動性也得到充分激發,整體的課堂氛圍一下子變得熱烈起來,高效課堂的建立變得“信手拈來”。
近年來,“教學留白”是十分盛行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并非一定要“滿滿當當”,適當的“留白”既能讓學生擁有足夠的空間,又能讓課堂教學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充分延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采取教學留白法,讓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延伸,學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潛力都會在此蓄積并爆發出來。換言之,優化方法提升教學效率是教師教學的上佳之選。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謂任重而道遠。每一個教師應該立足教材、深挖教材,將學生的實際需求擺在首位。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激活課堂,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真槍實彈”。
參考文獻:
[1]張虹華. 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 讀書文摘, 2017(16):55-55.
[2]宋玲. 新課改下如何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教育,2016(20):20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