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玉
【摘要】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它以實驗為主要教學部分。如果老師一味的講解一些知識點,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機械的學習和記憶一些化學方程式,并不能夠讓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給大家帶來學習化學的直觀感受。但是翻轉課堂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學會運用“翻轉課堂”的方法,能夠讓化學課堂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本文主要介紹了翻轉課堂的內在含義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并且基于這些問題,從一個化學老師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化學 翻轉課堂 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51-01
一、翻轉課堂的概述
簡單來說,翻轉課堂的概念就是將老師在學校中講述的知識進行錄制,之后傳輸到網上,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學習相應的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出現是一次偶然事件引發的必然結果。翻轉課堂是因為美國的高中兩位老師為了沒有生病沒能上課的同學能夠跟得上課堂的節奏,將課堂上講述的內容錄制下來供生病未能上課的同學來學習。隨后提出了這個理念。翻轉課堂和傳統的課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將課堂上的知識向前推了一步,讓傳統的在課堂上學知識的模式變為了課前學知識。翻轉課堂讓教育模式變得人性化,非常的方便和快捷。
二、高中化學翻轉課堂存在的問題
1.高中化學教學的現狀
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老師要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在平時的教學中強調學生多參與、多討論、多探究。通過小組間的相互協作,自主的學習和探索。希望學生可以在課外多學習一些知識,把比較容易的知識學會,為在課堂上學習重點和難點打下基礎。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老師害怕學生在課下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拖累教學進度和教學成績,所以在課堂上重復的解決基礎的問題,本末倒置。同時,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討論和解決的問題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很多時候是一句空話,沒有落到實處,只是流于形式。課堂還是老師主講,學生只負責聽。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想要把化學真正的學好很難。因為化學是需要學生花時間去動手進行實驗和探究的,目前學生的課業壓力大,很少有時間能夠去網絡上自己探索以及和老師同學交流。至于化學實驗,有些學校會以實驗設備不足的理由搪塞學生,有些學校也都是做一做口頭實驗或者看一看實驗視頻就完事,所以在目前的化學教學工作中,學生學習的化學知識不足,實驗教學的開展也很不足。
2.翻轉課堂在高中化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于實驗課程來說,翻轉課堂多此一舉。翻轉課堂把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前置,對于實驗課程來說,如果翻轉課堂,那么學生就會提前知道實驗的過程和結論。這樣的話原本實驗想要達到的探究目的就變成了學生去驗證某個結論,和預期的實驗效果背道而馳。
(2)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翻轉課堂。翻轉課堂的好處是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利用微課的方式向學生展示課堂內容。但是如果翻轉的內容不到位的話,就會直接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加大同學之間的差異。
(3)學習的時機問題。對于一個剛進入高中學習的人來說,如果直接就接觸最難的知識,不僅不會有好處,反而會起到打擊積極性等一系列惡劣影響。翻轉課堂的內容在錄制的時候,老師一般會選擇最精華的部分,如果這個內容學生沒有接觸過一些基礎知識作鋪墊,就會聽得云里霧里。
三、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適當應用翻轉課堂的措施
1.加強系統化、基礎性的知識學習。高中的化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有時候后一節的知識正是對前一章節的知識的總結和升華。比如說在講解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時,我注意到這一章節就是對前面平衡的總結,然后再加入了沉淀溶解的特性,所以,我選擇利用翻轉課堂的方法,錄制微課,讓同學們了解有關平衡的一些具體的知識。這樣的話就容易形成系統化的知識框架。
2.培養學生們初高中知識相銜接的能力。高中是初中的升華,初中為高中打下了基礎。所以,在課堂上,我會引導學生們聯系初中的知識,從而加深對高中知識的理解和深入。
3.適當的運用翻轉課堂。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用翻轉課堂的方法,比如一些容易引起學生差異的課程就不適合用這樣的方法;比如實驗課程的學習就應該讓同學們自己動手操作,體驗實驗帶給他們的直觀感受,而不是眼睛對著屏幕,聽著別人告訴他們一個數據或者結果。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具體的分析。
四、結語
高中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為一名老師,在引導他們的時候要根據他們的特質,用適當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把他們當成課堂的主體,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翻轉課堂是信息時代下最便捷的一種學習模式,我們應該在意識到它的問題用適當的方法,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方法,才能適應新課程對于高中化學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夏建華,宮朋飛.基于翻轉課堂的科學探究典型案例研究——“探究鈉燃燒實驗中黑色產物的成因”為例[J].化學教學,2015,(02):36-39.
[2]李高峰,劉恩山.前科學概念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6(04):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