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摘 要:整個社會迎來了數據快速迭代的互聯網大數據時期,高職秉持和發展的“工匠精神”面臨如何順應時代變遷的巨大挑戰,將迭代思維融入高職“工匠精神”的課程建設,是原有形式上的創新思考,是高職如何從傳統“工匠精神”向“匠心迭代”間的過渡與轉變。
關鍵詞:迭代思維;高職“工匠精神”;課程建設
“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下,“迭代”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視野里。在新型經濟模式下,通過用戶迭代實現產品的不斷升級,更新成更貼合用戶、體驗度更佳的產品。觀察其對教育領域的影響,特別立足于近年來高職“工匠精神”的培養發展下,如何引入迭代思維參與高職“工匠精神”下的課程建設與創新,逐漸成為有待思考與探索的方向。
高職院校以對技能的專注培養來展現“工匠精神”的傳承。學生的主要任務圍繞單一的“產品質量”這一傳統命題展開。這種思維模式下的學生操作性強,但缺乏創新能力,靈活性還不夠。如能在課程構建之初引入“迭代思維”,使傳統的培養模式被賦予了新的活力,也更契合社會生產發展的新思路。“迭代”一次來源于數學,是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它是一種計算方法,通過相應公式計算新值后再對其進行計算,反復幾次計算后得到一個接近所需目標的結果。“互聯網+”大數據下的數據迭代、用戶迭代都是通過不斷反饋,再次開發升級,發布、反饋、再發布、再反饋的過程完成一次又一次迭代,最后達成比較滿意、相對完美的狀態。迭代式教學是指把課程分解成若干個課時和流程基本相同的迭代,每次迭代都設置關聯課題,前個課題的學習研究結果將作為下個課題的參考,影響并不斷修正使課程結束時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傳統的高職“工匠精神”課程建設著眼于態度、理念等精神領域的融入與培養,在信息更新迭代、教學體驗與反饋上深入不夠。將迭代思維融入課程建設,有著以下優勢與意義:
一、 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采用迭代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項目內容分解后,由學生參與,彼此合作無間,反復磨合迭代完成一系列關聯難題,在不斷鞏固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逐漸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則成為整個項目的引導員,引領學生做好小項目間的銜接,技能知識點間的穿插。這種課程設置相比較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能真正參與項目的全過程。
二、 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多元化的思考
讓學生有計劃、分階段地參與課程的研究設計,教學目標逐漸在迭代中逐步實現,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多元迭代的思維看待問題。鍛煉他們在實踐參與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實現課堂到企業的無縫對接。
三、 培養了學生靈活、開放的思維方式
教學過程中需要頻繁交流與溝通來完成每一次迭代數據的更新,教學方法上更是有別于傳統的授課模式,引入像頭腦風暴、小組聚焦、集體研討等方法形成開放性的問題討論的氛圍。如此培養了學生靈活、開放的思維方式,也能啟迪學生的思路,深化理解教學的內容,體現了知識的螺旋上升性。
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強調以能力作為課程開發的中心,以能力為主線開發設計課程,而不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核心。理論強調所傳授的知識是為能力培訓服務的,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將“迭代”引入教學課程建設,基于工作項目導向的課程內容設置與實施,有利于把握職業教育模式轉型、同樣為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發展提供便利。
迭代思維融入課程建設的構建思路:首先,項目教學對象的設定,應具有可迭代性。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可以采用迭代式教學。選取的課程應代表該專業的特色、具備前沿行業發展,并能覆蓋專業知識技能點等特征。其次,項目教學課程的規劃,不僅通過內容分解,逐級實現教學目標,更在其過程中,更新迭代產生的數據,不斷調整優化先前設定的目標,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最后,項目教學評價標準應體現迭代思維,靈活、開放地去唯一性,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完成教學目標。
迭代思維課程構建具體實施:
(一) 具有可迭代性的課程內容的分解。不是所有專業都適合迭代思維教學,課程性質、師資質量等都成為其限制因素。一般而言,最好為辦學時間上有一定跨度的專業,這樣的課程能有一定的沉淀。另外,契合“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背景,課程的信息化程度高一點的更適合。除此之外,學科之間也可根據具體的教學資源,合理組織跨學科的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
(二) 分階段式課程內容設計,合理分配知識點與技能。在每階段任務當中,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并在不同階段的任務間,把握技能點在每個階段個性與共性的關系。這一步驟也是迭代思維課程構建里最具有挑戰性的一部分,將直接牽涉課程或項目的最終質量和效果。課程建設方案設計者應合理設置迭代次數與課時的配比以及每次迭代的課程內容。一般而言,所選的課程內容選定為較開放的課題,有助于迭代變量發揮每次的參與價值。
(三) 課程成果測試與反饋。就課程本身而言,縱向跨度隨著課程項目的推進,迭代變量的更新,師生之間共同完成課程分解項目,教學效果逐漸接近教學目標。就課程模式建立之后,不同班級推廣下的反饋,橫向跨度總結學生和老師的反饋,調整和改進課程。通過多次測試與反饋,使課程逐漸趨于合理、科學、完善。
本文的創新思考切入點來源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思維,這種思維不僅廣泛應用于經濟生活,同樣應體現在教育創新上。將“迭代思維”融入高職課程建設,有利于高職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于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具有“工匠精神”、思維具有多元化迭代的創新型人才,為學生鞏固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了綜合職業素質。
參考文獻:
[1]張捷,魯家皓.跨學科課程中的迭代式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2).
[2]袁梅冷.高職軟件專業多層次項目驅動教學模式探討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8(2):141-142.
[3]王麗亞.迭代式項目教學法在“動態網頁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農業網絡信息,2010.(7).
[4]彭嘉騏.基于高職“工匠精神”新舊迭代的活態課程構建研究[J].教學園地,201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