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
摘 要:通過解讀2011版新課標對語文教材以及語文課程的相關建議,分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蘭亭集序》一課的練習系統,得出練習系統的設置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拓展延伸相應的課外知識;應利于教師備課、引導學生發展個性化思維。教師和學生可依據此,合理開發利用練習系統。
關鍵詞: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業系統;研討與練習
語文教材分為范文系統、助讀系統、知識系統、作業系統四大板塊,其中作業系統是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輔助學生閱讀,還可以培養其自學能力。通過整理發現,在現代早期編寫的語文教材中沒有練習系統,多數教材中只編排文章,或只有少量“題解”和“注釋”。30年代以后,隨著白話文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和分量的不斷增加,教材設計中開始出現了少量的所謂“問題”“習問”“習題”“思考·討論·練習”等項目。此后,設計課后練習這種編寫方式在語文教材編寫中被各家教材編者廣泛采用。現在人教版的課后練習稱為“研討與練習”,從名稱中看出,它既要“研討”又要“練習”,所以課后習題不只是關注習題的具體內容,還關注了師生完成練習的途徑和方法。
可是在當前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課后習題卻沒有受到教師和學生應有的關注。一些教師僅用幾分鐘的時間處理課后習題,甚至不愿意占用課堂時間來講解課后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對于課后習題的作用認知程度不夠,與其他科目相比,自己不愿意去分析探討語文課后習題,對其喪失興趣。其實,設置合理的課后習題,不僅為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提出精彩問題提供思路,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且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所以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重視課后的“研討”與“練習”。
一、 分析課標把握練習系統的編寫理念
在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語文課程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從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前言和課程理念的表述中看出,語文課程需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個性。練習系統的編寫首先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注重多維度地對學生能力進行評估,通過練習系統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
其次,練習系統的編制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編制題目時,編者可以考慮加入一些開放性題目,并標明需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題目。這樣既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各抒己見,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最后,課后習題的設置可以向學生多滲透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說文言文課后習題的設置,可以將與文本有關的古代文學常識與文中某個知識點相結合,在考查知識點的同時,也考查了學生對古代文學常識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歸納《蘭亭集序》練習系統的優點與不足
《蘭亭集序》這篇文言課文在研討與練習部分共編排了四道大題。
(一) 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問題,并背誦全文。
1. 文章第1、2段概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況,說說作者為什么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2. 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第3段議論的中心問題,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樣由“樂”轉而為“痛”?
3.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第一題標明了作者的出題意圖,即把握文章大意。三個問題將對文章的理解從段落大意上升到了文章主旨,這樣的題既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梗概、作者情感的把握,又可以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這三個問題為主線,將整個文章串聯起來,使教學思路更為清晰。
(二) 辨析下列加點的詞的不同意思
修1.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2.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3.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期1.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2.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3.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陳太丘與友期》)
次1.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2.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陳涉世家》)
致1.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2.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這道題考查的是學生對加點的詞的理解。它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意,還與我們初中學過的文言文出現的相同的詞做了比較。這樣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又復習了以往學過的知識,在比較中加深學生對《蘭亭集序》中的詞的理解。
可是,這種與以往學過的文言實詞進行比較的習題還可以進一步地拓展延伸,將古今詞語意思不同或者相同之處再通過組間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討論,這樣更能聯系實際,加強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比如說這道題中“期”這個字,在“終期于盡”中,“期”意為“到”、“極”的意思。在“期年之后”中,“期”的意思為“周”,是“滿了一周年之后”的意思。在“君與家君期日中”里的“期”,是“約定”的意思。而最后一個意為“約定”的期,到今天這個意思仍在使用。即成語“不期而遇”中的“期”,就是這個“約定”的意思。從這里看出,課后習題還可以進一步延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三) 作者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你還讀過哪些抒人生無常之感、發時不我待之嘆的古代詩文?文章最后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你作為“后之覽者”,讀了此文有什么感觸?
這道題暗示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讓學生聯系文本,思考讀后的感想。這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把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與自己的理解結合起來,達到了學生與作者進行對話的這種效果。
(四) 閱讀下面幾則有關王羲之的故事,并把它們翻譯成現代漢語。
時太尉郗鑒時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朱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這道題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有助于學生對王羲之這個人有更深的了解。但是題目還可以將故事中的王羲之與《蘭亭集序》里的王羲之進行一個對比,比較有什么不同,你能看出王羲之怎樣的一面?
三、 練習系統的使用與編寫建議
(一) 給學生的使用建議
學生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的課后習題。在上課前,可以先瀏覽一遍課后習題,對將要學習的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同類比較。比如對于同一篇課文,學生可以對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練習系統,來擴大發現問題的角度,通過探索實踐,實現知識遷移。在學習完整篇課文后,學生還可回顧總結課后習題,檢查自己是否掌握了課上所學習的內容,利用練習系統來查補缺漏拓展相應課外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含量。
(二) 給教師的建議
備課時,教師可利用練習系統來總結文章所滲透出的重點知識,分析全文的思想脈絡。在講授一篇課文時,一些課后習題還能夠活躍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教師要利用這類練習系統,提高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利用練習系統培養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處理課后習題時,可多給學生提供展示、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可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來激發其個性化的解讀思維。
(三) 給編者的建議
課后練習首先可編制形式不一的題型,摒棄刻板老套的題目,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練習系統也可以鏈接一些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這既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也利于學生將本篇課文與其做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不同之處,對文本以及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練習系統還可以編排一些趣味性強,并且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題目。如設置一些編排課本劇、主題演講等類型的題目,使語文課程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語文課散發出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劉淼.當代語文教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8-129.
[2]溫立三.初中語文新教材練習設計的變化及處理建議[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1,(11):2-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