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和
【摘要】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是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而建立科學的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則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策略。文章結合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教師能力評價體系實踐,就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學能力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93-02
一、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是根據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和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運用現代教學評價理論、方法和技術,對教師的基本素質、工作能力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價值判斷活動。通過評價體系對教師進行客觀的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改進和提高,達到全面改進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師自身綜合素質、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二、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評價理念滯后,科學性不高
目前,高職院校評價教師一般采用的是簡單的學生問卷調查、教學督導隨機聽課和領導同行聽課、檢查教學資料等方式。這些方式只是對教師素質的單項或者部分項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教師評價的作用,但缺乏系統的、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和科學方法論證,缺乏完整的、科學的、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這使得評價結果有失公允。
2.教學能力評價基本考試以成績為主
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管理中起著教學質量監控的作用,是推動和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保證。但多數院校對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僅限于考試成績,對學生的技能培養、情感、價值觀等考核不夠,難以實現高職教育目標。
3.教師主體地位的缺失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評價多以學生、同行、管理人員及行業專家為主體。這種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想通過獎懲手段,促進教師提升業務水平。但這種評價實質上是一種外部評價,有很多的局限性,教師缺少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教師評價主體地位的缺位,使教師喪失了了解自身教育教學狀況的機會,剝奪了教師發表自己對評價結果的看法和意見,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評價體系不健全
評價指標是評價體系中的關鍵問題,由于評價指標的不健全,影響了整個教師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與完整性。評價方式單一,自上而下,忽視主體。在制度制定的過程中,教師對于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內容的選擇、評價的具體步驟等沒有太多的發言權,教師僅僅是被征求意見者,沒有知情權。這種自上而下的評價方式,嚴重忽視了教師主體的地位。評價內容及標準不合理。容易導致評價結果的偶然性和局限性。
5.缺乏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改進辦法
開展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查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檢驗教師教育教學成果。而一些高職院校教師評價只重視評價結果,缺乏對評價結果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更缺少有效的溝通與改進意見的反饋。評價結果沒有對評價中出現的問題如何改進和發展及時提出建議和要求,喪失了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
三、構建適合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體系
1.評價指標要適應學校發展的需要
制定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指標,首先要明確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及教師崗位職責要求;其次,不同的發展時期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指標體系也應有所區別,不能一成不變。新建高職院校、處于發展期高職院校、省級和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應有差異性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
2.評價指標要注重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采用以人為本的戰略,是以師生的共同發展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辦學宗旨。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是培養高質量、高素質人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要注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實行政策上傾斜,并落實到實處。應制定具體的師資培養計劃和實施辦法,建立有利于教師成長的機制,在考核評優、職稱聘任等方面都應優先考慮,打破論資排輩,以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3.評價指標要實行以教師為主的多元評價主體
在評價過程中,積極吸收多方位人群參與進來,發揮教師自我評價的主體作用,并與管理者、學生、專家等其它多元評價主體相結合,才能使評價收到最佳效果。多元評價主體指從評價目標的制定、評價者的選擇、信息的收集等都有被評價者、同教研室及領導、所授課的學生。多元評價參與評價,可以全面的對教師進行評價,及時查漏補缺,有效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效果,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和自身素質。
4.評價指標要突出高職教育特色
高職教育以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這就決定了高職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有較強的專業機能,這就要求教師要由單一型向雙師型轉變。其次,職業教育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特征,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做中教”的教學能力。此外,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要求教師必須積極參與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以適應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指標體系要充分反映高職教師的工作性質和特點。
5.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實踐
(1)采取定性定量相結合原則。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復雜過程,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考核實行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分項考核實行定量評價,按百分制計分;最終結果實行定性評價,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次。
(2)全面綜合評價原則。采取分層次與分類別的方式,以教學單位評價為主,堅持日常考核與學期學年考核相結合,從學生評價、同行評價、領導評價、教學獎勵、教學資料檢查、教學規范執行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師教學質量。
(3)評價要素構成教師教學考核成績主要由學生評價、同行評價、領導評價、教學資料檢查、教學規范執行、教學獎勵等幾個方面構成。其中學生評價占30%,同行評價占20%,領導評價占20%,教學資料檢查占10%,教學規范執行占20%。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成績根據以上五項指標所占比例計算(得分)取兩學期評價得分的平均值,再加上教學獎勵分,確定為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最終得分。
四、結束語
由于高職教師評價體系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和高職教育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建立科學的教師綜合評價體系將成為高職院校管理者和教師長期追求的目標。但是,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既需要理論上的探討,更需要長期的實踐。只有不斷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積極探索,科學的高職教師評價體系才會建立起來并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秦蔚蔚.高職院校任課教師勝任力評價體系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2]范輝君.教學質量下高職院校教師評價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報,2013,12卷(1期):41-44.
[3]鄭卡莉.高職院校的教師評價體系研究[D].浙江:浙江工業大學,2007.
[4]吳亞秋.高職院校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5)67-69.
[5]宋現山.關于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的調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6]徐景賢.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高教研究,2013,11卷(1期):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