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要】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式,微課的教師和學生不在同一空間,如何通過設計微課視頻的視聽語言,提升微課教學的有效性,是本文探究的重點。
【關鍵詞】有效教學 微課 視聽語言
【基金項目】本文為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度院級科研立項項目《基于教學有效性的微課視聽語言表達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253-02
隨著微課成為新的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智能化數字終端呈現的微課學習漸漸普及。微課,顧名思義,時長短小,一次微課以一個知識點為主,符合新媒體時代大眾學習的便捷方式。微課的視聽語言如何設計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本文探索的重點。
一、微課教學有效性的衡量標準及其體現
本文的有效教學是指,如何通過微課,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果。微課雖然在教學的表現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式,但是在教學有效性的標準上,和傳統教學的教學效果基本一致。
1.教學過程中有互動。
教學互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必備交流,雖然微課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并不在同一空間,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仍然不可缺少,通過這種教學互動,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為達到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互動,微課需要通過一定的教學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效果明顯。
微課雖然常常只是教學某一個知識點,但是還是包含了這個知識點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那么微課應該體現其通俗易懂的教學風格和直觀的教學資源展現。
3.學生獨立人格塑造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習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復制,微課的教學目標同樣如此,最終目標是學生能夠用所學到的知識點創新出屬于自己個性化的產物。那么為達到這一目標,微課應激發學生在此知識點上的創新興趣。
二、微課視聽語言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路徑
微課的研究,除了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應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作為視頻的屬性應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優勢。與課本、黑板、PPT等其他教學載體不同,微課視頻是以視聽語言表達和呈現的。視聽語言,是通過拍攝、剪輯制作的影像和聲音,對受眾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進行刺激,通常能達到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目的。微課視頻,就是通過對觀看者的視聽感官進行刺激從而使其接受教學知識點的傳播。微課是作為一種教學的載體,除了在課堂使用之外,更多的是使用于課外。微課的教與學不在同一時空,教師無法把控學生的學習狀態。那么如何用微課視頻的視聽語言表達,就成了提高微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1.情景式導入課程。
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最吸引現在學生的是,終于可以自由自主的開展學習,或許更加吸引學生的是,視頻這種方式。視頻作品有類似電影式的情景化表述,可以迅速將人帶入情境。在實際微課制作中,很少有作品能用影視的方式進行情景化教學。知識點的導入,不必生硬的以旁白加概念的方式,可以利用視頻的優勢,拍攝該知識點發生的現實情境,并提出問題,如果是你怎么解決,從而迅速將學生帶入到學習新知識的狀態中。
2.畫面的美感。
微課的優勢就在于,可以集合所有資源,以視頻動態的方式展現。但更多的微課作品,只是簡單的堆砌資源,沒有注意到視頻畫面的美感。人是天生的視覺動物,對美心有向往,如果微課視頻畫面唯美,會吸引更多的學習者觀看,同時也能增加學習者學習的愉悅心情,活躍學習思維,增強注意力。設計微課美感的畫面:第一,需要調色,所有的影視畫面都是調過色的,以視頻為載體的微課也不例外,視頻調色等同于自拍攝影自帶美顏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微課整體畫面的色調應一致;第二,注意拍攝時的角度和光影。拍攝需要多角度采景,細節部分光線充足,情境案例部分需要增加光影的對比,以增加視覺的豐富度。
3.抽象的知識,具象的表現。
一方面,對于某一個點的視聽表達而言。微課不同于以往傳統教學的黑板,也不同于PPT演示,微課的載體視頻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三維的呈現場景,因此,復雜的理論和抽象的知識可以通過三維的圖形、動畫或可視的案例直觀的表現,以便于學習者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對于微課整體的視聽語言表達而言,需要有敘事的能力,教師就相當于影視的導演,可以選擇不同的視角講解微課,也可以像偵探劇般剝絲脫繭,還可以像喜劇般不斷抖包袱,更可以像恐怖劇般投放一個又一個驚悚的難題。這樣有趣的授課方式,定會讓學習者充滿了探索和求知欲。
三、結語
傳統的教學讓教師要像演員一樣講解,而微課要讓教師像導演一樣拍攝制作,微課的制作不光是考慮教學設計,更要考慮如何編排腳本、設計鏡頭和剪輯制作畫面。只有合理的使用視聽語言表達,才能提高微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范建麗《互聯網時代高校微課發展的對策及應用——校微課教學比賽談微課與教學的整合》,《遠程教育雜志》,2016.05
[2]波布克.電影的元素[M].伍菡卿,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44:3-6.
[3]孫聘.基于用戶體驗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5(3):63-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