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摘 要: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要求相對也較高,但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基礎差知識面窄、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存在偏差等等因素都制約著學生對歷史課學習的興趣。該如何培養和激發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產生求知欲,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并使他們在學習歷史之中體驗到努力的價值和成功的樂趣,以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歷史;激發;增強;學習興趣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許多史實是已經發生的,知識點是確定的。因此,它就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才能對歷史事件產生相應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在初中生中,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基礎差,閱讀量有限導致知識面窄,加上自身經歷閱歷有限。因此對歷史事件難以理解,更別說掌握,只能對知識點死記硬背。時間一長,就會感覺歷史課枯燥無聊,容易產生厭煩情緒,進而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那么,怎樣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下面就我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一、 講好導言,激發好奇,引起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还澱n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那他們就有可能連續認真的聽下去。否則,他們的注意力就不穩定,容易轉移到別的地方。那么,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將不會全面,學習效果也會不盡如人意。如何有一個精彩的開頭呢?首先,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設計出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導入語,它可以是與本課有關的一個小故事、一個成語或是一段影視片、一首歌曲等等。如在講解“唐朝對外交往”一課,可以放一首動畫片主題歌曲《白龍馬》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可以設置與本課有關的問題,制造懸念,進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還要儀表端莊、親切和藹、充滿自信。課堂語言生動、邏輯清楚。這樣就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對所講內容產生興趣。反之,如果教師本身頹廢不堪、表情呆板、思維邏輯混亂,怎么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進而產生聽課興趣呢?
二、 創建合適的交流互動平臺,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創建一定的合作交流平臺,讓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相互交流,讓不同思想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并利用各種手段,設置引人入勝的意境,就能激發學生產生參與探究的動機,從而引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例如:八年級教材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又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為什么?課堂上,讓學生們暢所欲言,探討問題,彼此交流,達成共識。這樣既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展現出學生的個性,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情促趣
《學記》曾云:“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道?!笨芍^一語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即良好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學生會因為喜歡某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愛學這門功課。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老師是在教學中忘記自己是老師,而把自己視為朋友的那種老師?!痹谌粘5慕逃虒W工作中,“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臺給學生講課”,關心學生的情感體驗,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通過平等真誠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對他們的尊重,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從對老師的尊重到信任再到喜愛,由喜愛老師而喜歡上歷史課。
四、 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巧借課本插圖直觀形象、豐富多彩的特點,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谖覀兂踔袣v史課本中,形象、生動、豐富的插圖,學生本身就有“好感”。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巧妙運用插圖,就能將學生的“好感度”上升,能把學生從喜聞樂見的圖片上引入歷史的情境中。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將課本插圖與文字表述緊密地結合起來,巧設問,深分析,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2. 用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的語言引起學生興趣。曾經有人對歷史課堂教學,要“講人,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講事,使學生身臨其境,如在眼前”。可見上好一節課,教師僅僅擁有豐厚的知識儲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掌握高超的語言藝術,善于運用形象、詼諧、充滿情感的語言去講述、描繪、分析歷史現象,揭露現象背后的本質。這樣才能很好地實現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愿望。
3. 巧妙設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巧妙設疑,提出一些迫切需要解決且難易適當的問題,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創設公平競爭和追求成功的機會。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望。但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效問題,是需要學生思考才能得出結論,否則學生因為感覺簡單或無聊而喪失學習興趣。而要讓他們覺得:跳一跳,夠得著。通過設置問題,要使學生不僅對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還要借以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更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而形成內在動力的良性學習機制。
4. 講究教學方法,在教法中貫穿學法,以達到從“掌握學會”到“獨立會學”的轉變,促進歷史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歷史只是單純地死記硬背,枯燥無味,難以掌握,尤其經過幾次考試的打擊后,興趣不再。這就是我們的教法單一、不當所致。古人云:“教人以魚,只供一飯;授之以漁,受用終生。”由此可見作為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也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知道如何學習歷史,這樣才能讓他們感到學習歷史還是輕松、有趣的。例如那些繁雜且涉及面較廣的知識點,教師應教會學生采取關鍵詞記憶、因果記憶等各種各樣的記憶方法來記憶,也可以編一些朗朗上口、好玩兒的順口溜方便學生記憶,如戰國七雄的記憶,可以這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不僅記住了七雄,還順帶記住了他們的方位。更要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不要單純的死記硬背。除此之外,還應向學生們指出學習歷史要善于學會運用比較法、爭論法、聯想法進行記憶。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只有當學生們對歷史這門學科產生興趣時,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