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飛
摘 要:重視學生自主探究的知識生成過程,促成學生數學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應成為教師設計教學方案以及組織教學的重心。從引導教會學生善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不同思維角度回答、提倡學生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大方面進行小學生數學課堂探究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探究能力;培養;引導
數學新課程標準對于培養學生各項數學能力是非常重視的。對于小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形成,《標準》有著明確的規定:“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標準》還進一步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標準》出發,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重視學生自主探究的知識生成過程,引導他們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來完成個性化的學習,達成他們數學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應該成為教師設計教學方案以及組織教學的重心。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創造利于學生探究的空間和平臺,引導他們進行各種感官協調、合作基礎下的數學活動。只有這樣,小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數學思維才能更快發展,各項能力結構才能完整。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小學生數學課堂探究能力的培養呢?
一、 引導教會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小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自主學習。針對章節的學習內容,小學生肯定會產生一些學習上的疑惑。特別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如果整個學習小組都沒有發現疑難的話,那么說明數學教師在設計學習方案的時候過低地估計了學情,或者是這個學習小組根本就沒有進行認真的自主學習。相反地,如果說某個學習小組產生了很多的疑難,那么就說明過高地估計了學情。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前,首先要從具體的學情出發,合理地設計好學習的方案,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盡可能地獨立地發現學習的疑難。在學生發現疑難的基礎上,小學數學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地進行組內的疑難互答,然后再把組內沒辦法解決的問題提交班級,以便進行進一步的更高級別的合作、探究。所以說,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他們質疑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需要教師著力去培養的。
比如說在組織學生進行“有余數的除法”自主學習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學習小組產生了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呢?”,經過學習小組內部的討論,他們還是沒有辦法很好地解決這個疑難,所以他們就把這個疑難提交到了班上的合作、探究。在班上合作、探究的時候,我發現原來這個問題竟然是整個班級的同學普遍存在的困惑。因此我就組織學生利用列算式法、擺教具等辦法進行探究,經過大家充分的討論與實驗,大家終于明白了如果余數要比除數大就可以再分一次或幾次的道理。使得整個課堂的學習不留疑問,達成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 鼓勵學生不同思維角度回答
數學學習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數學思維的形成。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小學生思維訓練的時候要注意教給學生一些思維的方法。只有小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法,智力水平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們才能快速、正確地解答數學的問題。當然了,每一個學生個體都是不盡相同的,在引導小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注意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大膽發揮想象,充分利用所學知識,用自己認為最簡便的辦法去解答。這樣的話,學生和不同思維方式、方法就可以通過匯集和比較,產生思維的碰撞,對于他們思路的開拓的幫助是很大的。
比如說在要求學生進行0.24×0.25的簡便計算的時候,我就把在黑板上板演同學的做法和在座位上同學的做法進行比較,廣泛地征集學生的不同做法。結果,我征集到了學生的幾種代表算法:①0.24×0.25=0.5×(0.5×0.24)=0.5×0.12=0.06;②0.24×0.25=0.6×(0.4×0.25)=0.6×0.1=0.06;③0.24×0.25=0.4×(0.6×0.25)=0.4×0.15=0.06;④0.24×0.25=0.12×(2×0.25)=0.12×0.5=0.06。通過這樣的鼓勵從學生不同思維角度回答,學生的學習信心得到了提升,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數學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 提倡學生在活動中解決問題
相比較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更注重的是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合作探究。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小學生的創造性得到了鼓勵和發展,也直接促進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相比之下,新舊兩種教學模式的高下立判。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小學生親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得他們能夠在形式多樣、有趣有益的活動中去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在探究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層理解,養成在生活中發現并創造數學,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
總之,新形勢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堅持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意識,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盡可能地激發他們的主動探究精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武梅玲.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探究能力培養之我見[J].吉林教育,2010(28):47-48.
[3] 楊鋒松.小學數學要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旬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