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組織、實訓方式、教學評價方面,對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特點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現代學徒制在各個方面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優勢明顯,這為探索市政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標準打下基礎。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傳統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246-02
1.前言
市政工程技術專業職業教育為市政建設行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一線的市政建設技術技能人才。但市政工程技術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鑒于此,我校把市政工程技術專業作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與廣東質安建設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招收應往屆中職生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進而研制出普適性的市政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教學標準,為廣東省市政建設業轉型和企業技術升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2]。
2.傳統職業教育模式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
2.1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現代學徒制與傳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調研,市政工程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在招生方式與學生身份上與傳統的高職教育有比較的大的區別,現代學徒制的招生方式為校企聯合招生,“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學校、企業、學生簽訂三方協議,學生(學徒)錄取后由企業給學生(學徒)購買五險一金并按廣東省相關標準,學生身份為學校在籍學生和企業員工(學徒工)雙重身份。而傳統的高職教育的招生方式為學校招生,身份為學校在籍學生。
2.2 課程開發和課程體系結構對比分析
傳統高職教育的課程以學校老師為主,企業參與,根據就業崗位(群)職業能力培養的需求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通常是“基本素質與能力課程+職業基本能力課程+職業專門能力課程+綜合實踐課+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課程體系結構,理論性強、知識體系清晰,課程設置中考慮了學生的職業發展的需要;現代學徒制高職市政工程技術專業課程由校企雙方深度合作,針對工作任務開發而成,課程體系結構為“學校課程+企業崗位課程”,主要培養學徒掌握測量員主管、檢測員主管崗位的技術技能。傳統高職教育市政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比例為52%-48%,現代學徒制高職市政工程技術專業課程理論實踐教學比例為59%。由此可見,現代學徒制課程設置針對性強,教學內容直接與工作任務對接,教學實踐性強,但還需要兼顧學徒的個人職業發展需求。
2.3 教學實施對比分析
通過對現代學徒制與傳統職業教育教學組織形式進行的調研可知,傳統高職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基本是在校內課室、實訓室進行集中授課;而現代學徒制教學組織形式是職業通用能力課程理論集中教授,企業導師負責課程的實訓教學,企業崗位課程由企業導師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一對一進行崗位培養。由此可見,現代學徒制教學組織形式實現了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對接、在崗培養的教學場所與工作場所的融合,更有利于學生技能的培養,更容易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學徒能更快的適應企業,但由于合作企業的項目地點分散在全省各地,給教學管理帶來了困難,學生有時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參加某一課程的集中學習,這需要完善現代學徒制的運行管理機制,兼顧學生學習與崗位工作[3]。
2.4 師資隊伍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現代學徒制與傳統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情況進行調研可知,現代學徒制的師資隊伍中企業導師數量多于學校導師,且將學校導師知識理論性、系統性好的優勢與企業導師的實操性、動手能力強的優勢融合起來,形成了優勢互補。但雙導師資格認證與管理制度需要進一步細化。
結論
采用現代學徒制培養的模式,解決人才培養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的問題;融合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標準、市政建設行業技術標準,重構學徒制課程體系,形成“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崗位課程+學徒個人職業發展需求課程”的課程體系;完善雙導師聘用、考核標準,建立現代學徒制辦學師資隊伍,促進高職教育專業教學評價標準與評價主體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編.廣東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研制:調查與分析[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2]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編.廣東中高職銜接標準建設的新視野:從需求到供給[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3]魯婉玉.高職教育中現代學徒制人培養模式研究[D].大連:大連大學,2011:3
作者簡介:
曾令權(1983-),男,廣東廣州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