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摘要】有效教學的理念也漸入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重新定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轉變自身角色,重新塑造教育與求知的關系。關注學生的需求與教學的效益,關注教學的優化與目標的有效。
【關鍵詞】語文;有效教學;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重視課堂,重新塑造教育與求知的關系
學生的成績為何在一段學習后不進反退呢?有的刻苦學習反而不如不學習的呢?諸多問題的出現也許喚醒了我們老師的“苦口婆心”。學習不是簡單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還是一個不斷提出新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止于解決問題,而不是起于提出新問題,長而久之,學生缺乏一種創新意識,也就喪失求知的欲望。而把學習僅僅看成是一個作業重復的過程,甚而發展到應付或抄襲了。其實,語文是最美的語言藝術,仁智各見,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說話、敢于發問,就是一個很好的自我鍛煉、自我探究、自我學習與提高的過程。我們不能僅以對錯或好壞來評價,更應該以情感和語言豐富與否來評價。這樣,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勇于表達新穎的觀點,同時就將學習的意識和領域擴大了。學習的興趣怎能不濃厚呢?
二、轉變角色,重新定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有效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自身轉變角色。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具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關注可測性或量化。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種大局觀念,重新定位或轉換與學生的關系,傳統的教與學的單向被動關系應該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教師不應該是單純知識的傳授者,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是為了不教。現代科學知識多而變化快,尤其是語文博大精深,僅憑課堂四十分鐘是不夠的。而講授的時候有時又擔心講這丟那,越講越多,讓學生全然變成了“留聲機”,陷入了一種被動聽講與記錄的境地,甚而有的學生一天課上過仍一言不發。老師以為講得很精彩,很生動,但一次練習或測試后,面對學生的試卷又滿生惱 怒。為什么反復講的還不對,還不會呢?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難教了。
三、轉變觀念,關注學生的需求與教學的效益
教學是教與學的有機統一,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傳統教學中,我們只注重教的質量,教得好,講得生動就是一節好課、一位好教師。其實,知識是講不完的,真正的學習應該在課堂外。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學也是這樣,教學的成敗與否,或說教學的效益如何,不能僅以一節課、一次考試來評價衡量。學生的需求才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就要講什么,就能講什么,這才是效益。每節課后,我都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具有反思意識,形成反思習慣:我的這節課,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怎樣接受了我的這節課?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又會怎樣組織?堅持寫教后反思與自我評價,保證以后的教學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才不會課堂上熱熱鬧鬧,實際什么也沒有學到。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真正地落實每節課的教學效益與效果的自我估評。同時,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求教,學習他們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思路;多向年輕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的教學態度和創新思維。從而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確保高效的教學。這樣,面對課堂,才會隨心所欲而有效。
四、巧設環節,關注教學的優化與目標的有效
教學的有效主要看落實,落實主要體現在課堂。課堂教學環節的取舍安排就自然成為教學優劣的標準。平時教學中,總會遇到“課前準備了很多,走進課堂很快講完”的尷尬;也會碰見“課前準備很好,課堂卻越講越多”的困惑。其實,這就是教學的優化與目標的有效二者如何把握的問題。課堂的尷尬或困惑并不是課堂自生的,問題恰恰出在課前的準備上。我們平時只是以自己的教學計劃來安排與組織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與班級的差異,教學的既定目標與有效的課堂有了變化。結果走出課堂反而比走進課堂更加忐忑與矛盾了。
經過反思總結,才真正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不是課前準備不充分,也不是學生學習不積極,而是教學目標的有效與否在課堂教學時不能做到優化設置。為此,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求自己作好“三備”“三準”“三要”。“三備”,是指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尤其備好學生。在課前,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要,根據學情有的放矢地組織備教材,把教材的內涵與學生的情感或內心連接起來;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活動,調整教學環節,使教與學更緊密,更具體而統一;課后及時分析學生學習動態,做好問題具體輔導環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并根據作業批改情況和存在問題調節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三準”,是指講解準、訓練準、反思準,尤其訓練。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和設計練習,題目具有層次性,聯系具有針對性,訓練具有及時性,讓學生課堂問題決不留到課外。課堂留出充足時間給學生答疑解難,或者設計小練習,實施課堂量化教學。“三要”,是指重點要明確,方法要具體,情感要實在,尤其方法要具體。課前明確教材與文本的三級目標,重點教學內容寫好教案。課堂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增強教學互動,做到心領神會。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習慣,發展了能力,做到優化或最佳。根據特定教學目標的實現來選擇特定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具有層次性與難易度。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致力把外在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內在的學習需求,把啟發的思想貫穿與教學方法實施的整個課堂,不脫離學生的實際,也不違背教材文本的初衷。教學方法的選擇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關注能力要求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許崇文.“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當代教育科學,2011(4).
[2]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