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寧+高鑄+向晶晶
摘要:結合行業實際深入養殖企業和基層一線開展了調研,探討了長陽縣畜牧業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旨在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生產技術與精準扶貧工作的對接,整合相關項目、政策和技術資源,認真履行部門職責,發揮部門技術服務網絡健全的優勢,全力助推長陽縣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
關鍵詞:畜牧業;精準扶貧;實踐;思索;長陽縣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12-0036-03
從2017年2月25日開始,長陽縣畜牧獸醫局組成調研專班,由主要負責人帶隊,開展了畜牧業如何深入助力精準扶貧的專題調研。調研組選取了豬、牛、羊、雞、蜂五類產業中的10家重點養殖企業(場、戶),側重調查了解其對接精準扶貧情況,探討了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力求為長陽縣當前及今后畜牧業如何深入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辦法。
1 長陽縣畜牧業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
1.1 畜牧業“牛市”當前
由于國家調整優化生豬區域布局,示范引導東北地區合理承接南方水網地區生豬產能轉移,我國生豬市場打破了“賺一年虧一年平一年”的怪圈,加上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下降,長陽縣以生豬為代表的畜牧業正處“牛市”。目前,仔豬價格穩定在每頭900元以上,而且由于供不應求,價格仍然在不斷攀升;肉豬價格穩定在每千克17.50元左右,這一高位價格水平已經連續運行多月,養殖戶在此大好行情下獲利頗豐。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紛紛將資本注入到畜牧業。如宜昌銀澤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計劃引進安格斯種牛3 000頭,項目總投資2 673.43萬元;長陽東晟生態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計劃新建3 000頭種豬場,建成后將成為鄂西地區最大的種源供應基地…種種跡象顯示,長陽縣畜牧業發展迎來了再次騰飛的重要機遇。
1.2 “121”模式成效初顯
為進一步發揮畜牧養殖操作易、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等優勢,創新金融扶貧投入機制,長陽縣畜牧獸醫局積極與扶貧、金融部門對接,建立畜牧養殖精準扶貧“121工程”貸款擔保和貸款貼息專項扶持平臺,為貧困戶畜牧養殖小額借款提供融資渠道和利息補助。2016年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落實畜牧養殖精準扶貧“121”工程貸款,發放貼息貸款1 300多萬元,輻射帶動周邊1 400多個農戶脫貧致富。組織具有一定實力和影響力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企業主動對接幫扶,建基地,辦示范點(戶),助力脫貧致富。如長陽資丘飛雞禽類養殖專業合作社應用“121”借雞生蛋模式幫扶農民養雞,引種購苗、填欄補籠,實行訂單養殖,扶貧效果顯著。徐澤燕,資丘鎮西陽坡村八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在合作社“1221” 模式(貸款10 000元,投入2畝養殖場地,生態養殖200只雞,年純收入10 000元)中,通過以表代審獲得貸款10 000元,利用自家的山林喂養生態土雞300多只,年終全部出籠后收入16 000多元。
1.3 主動精準對接三方贏
精準扶貧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最重要的中心工作,也是最嚴的紀律規矩,部分養殖企業抓住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潮流,在精準扶貧的主戰場主動作為,勇于擔當,敢于吃螃蟹,開創了一舉三得的新局面。即政府要社會效益、企業要經濟效益、貧困戶要脫貧的良好勢態。如永興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公司在牧業產業中的優勢,切實履行脫貧攻堅企業責任,建成“公司+農戶+基地”的完整產業鏈,公司堅持“統一牛圈建設、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防疫操作、統一商業保險、統一回收產品”的“五統一”原則,確保已經脫貧的貧困戶不再返貧。2017年,公司在鎮村兩級配合下,計劃結對幫扶260個貧困戶,其中養羊200戶、養牛60戶,目前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通過企業帶動,真正實現政府掙面子、企業掙票子、貧困戶掙樣子,取得了多贏局面。
1.4 養殖精準脫貧信心強
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在政府引導下,認識到只有通過精準扶貧,才能使自己過上好日子。這些貧困戶很少有一技之長,但是祖祖輩輩都生活在農村,養豬養羊喂雞都是每天必須從事的工作,也積累了一定的養殖經驗。漁峽口鎮布政村貧困戶陳傳軒說,他們村里的貧困戶現在都愿意發展畜牧業,而且熱情很高,都有相關的養殖基礎。用他的話說,“養豬養羊蠻簡單、時間短、來錢快,脫貧沒得問題”。
2 長陽縣畜牧業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發展不規范
在整個畜牧行業高開高走大好形勢下,許多社會資本涌入,由于門檻低造成盲目投資,且缺乏科學規劃、合理引導,甚至隨意建場。在史上最嚴環保的今天,是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建養殖場沒有環保理念,環保設施只有簡單的沼氣池和化糞池,和養殖規模不配套,不能達標排放。如榔坪鎮秦某將豬場選址在河道邊上,并且沒有建糞污處理設施,準備直排到河道,這些情況如不得到及時解決,會使產業無序發展現象更加嚴重。
2.2 “121”落實不理想
作為精準扶貧重要手段,“121”工程在擔當重要角色的同時,經過實踐檢驗也暴露出些許弊端,造成落地不到位,落實不理想。一是宣傳不到位,貧困戶獲得消息的渠道有限,有些貧困戶根本不知道“121”工程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貸款。二是缺乏有效銜接,貧困戶不敢貸,銀行不放貸。根據銀行方面規定,必須要有適價抵押物才能放貸,這就造成“121工程”對于貧困戶來講形同虛設。三是貸款額度偏小,“121工程”最多限額10 000元。以養豬為例,貧困戶飼喂一頭良種母豬,豬成本在3 000元左右,在產仔前飼喂成本在4 000元左右,加上欄圈改造,貸款額度根本滿足不了需求。四是貸款額度一刀切,養豬養牛養羊養雞的投入成本不可能一樣,但是現在的“121工程”規定,生豬、山羊養殖戶只能貸款10 000元,家禽養殖只能貸款5 000元,這種形式單一的貸款額度,不能根據貧困戶的具體情況來考慮貸多貸少,缺乏靈活性。
2.3 對接機制不健全
伴隨養殖市場向好,許多養殖企業發展勢頭迅猛,越做越大,但是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沒有水漲船高。有的養殖企業甚至認為精準扶貧是政府部門的事情,和自己毫不相干;也有個別村認識不到位,搞嘴巴脫貧、數字脫貧。鎮和村、企業和養殖戶對接機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傳達、落實上級關于精準扶貧的具體要求和部署,這些環環相扣的工作,如果在任何環節出現問題,就會造成工作難以開展下去。
2.4 扶貧思路不開闊
精準扶貧工作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了兩年多,各級政府在抓這項工作時也處于摸索階段,對于鎮村而言,如何讓貧困戶精準脫貧,思路不開闊。這就造成他們對通過畜牧產業精準脫貧認識不到位,行動不積極,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時缺乏思路。事實上畜牧產業有它獨特的優勢,最適合農村貧困戶作為產業發展,不僅可以脫貧,在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還可以致富,這是很多鎮村領導沒有深入研究探討的。
2.5 投入資金不充裕
畜牧行業作為傳統的弱勢產業,一直受到發展資金不足的制約,投入到產業精準扶貧中的資金就更少,這就使畜牧業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從長陽縣畜牧產業發展實際來看,種源基地受到資金困擾,不能發展壯大,造成種源建設不配套、供求不平衡現象。由于從外地引種疫病風險難以控制,本地種源又供不應求,急需投入大量資金發展本地養殖企業進行種源建設。
2.6 科技培訓不到位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各級各部門對于科技培訓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的培訓場次多,但是形式單一;有的培訓人數多,但是質量不高;有的培訓范圍大,但是效果不佳。有的甚至為了培訓而培訓,這就造成培訓流于形式,僅僅局限于培訓,過程管理不到位。對于貧困戶而言培訓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后續發展上保持跟進,了解通過培訓所產生的效果和質量,從而更好地規劃和設計培訓方案。
3 畜牧業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措施和探索
長陽縣是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縣內旅游資源豐富,有5A景區清江畫廊、4A景區清江方山、3A中武當、麻池古寨。畜牧產業進一步助力精準扶貧工作,要深入開展新時期畜牧業宏觀政策框架體系研究,著眼新時期畜牧業供給安全保障,堅持綠色生態導向,研究制定適應畜牧業發展新形勢的產業政策體系。要全面落實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確立的畜牧業重點工作任務,積極調整畜牧業生產,保障供給更加有質量,繼續推進結構調整,保證發展后勁更加充足,進一步加快推廣種養結合的草食畜牧業發展模式,逐步調整優化生豬養殖布局,保障畜牧產業可持續發展。
3.1 科學規劃,精準對接
依托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項目和退耕還草項目,積極爭取國土、交通、水利、林業、旅游等部門支持,建立連片萬畝南方草場,打造賀家坪—榔坪—火燒坪—資丘—漁峽口百里生態牧旅走廊。建設沿線支點,打造休閑觀光牧場,促進牧旅融合,不斷拓展畜牧業多功能,實現一業串珠,三產融合。生態走廊要高水平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標準運行,真正達到百里走廊、萬戶收益的建設目標,通過項目帶動,確實增加長陽畜牧業知名度,為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深入開展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合理布局畜禽規模養殖場,對于畜牧養殖企業,推行糞肥環保處理新工藝,強化示范引導,建立長效機制,將環保理念宣傳到千家萬戶,逐步在行業內樹立起環保意識,讓管理部門“管行業就要管環保”,讓養殖企業“誰污染誰治理”。
各鄉鎮在通過畜牧產業精準扶貧的道路上,要結合本地實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首先要研究適合本地發展的畜禽養殖品種以及區域養殖環境承載能力。如大堰鄉歷來有飼養生豬的習慣,可以依托田氏農業有限公司種源基地大力發展生豬養殖;賀家坪鎮山大人稀,森林覆蓋率高,適合發展山羊養殖,可以依托永興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搶抓國家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機遇大力發展山羊養殖。其次要制定短期發展目標和長期發展規劃,分布實施,穩妥推進,通過目標和規劃指導本地區在產業扶貧中少走彎路,加快脫貧步伐。最后要制定具體措施,這是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的有效保障。
3.2 整合產業資金,破解投入瓶頸
在產業精準扶貧工作中,縣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專題研究,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拓寬產業投入渠道。一是對重點供種企業重點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加快種源基地建設,保障全縣種源供應。縣政府要在種源基地用地上充分保證其發展生產的需求,支持企業配套設施購買和改造,加大貸款規模和貼息額度,真金白銀扶持企業做好產業扶貧。二是進一步優化“121工程”。由于貧困戶養殖畜禽確實需要一定資金投入,建議將貸款額度提高到30 000元;增加養殖品種,將養牛、養蜂納入“121工程”范圍。三是嘗試對貧困戶給以直接發放實物或直接補貼的形式助其脫貧。2016年縣畜牧獸醫局整合科技、移民資金30萬元,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引進種公羊直接給予每頭2 800元補助,2016年共補貼113只種公羊。對有一定智力、能力、勞力的貧困戶,嘗試直接發放1頭母豬,運用“121工程”模式直接脫貧。2016年“121工程”直接發放扶貧貸款1 300多萬元,遠遠達不到產業扶貧的需求,急待增加授信總額和貸款規模。四是加大糧改飼力度,將糧改飼納入補貼范圍,在全縣開展試點工作。大力發展全株玉米等優質飼草料種植,加快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新型農牧業發展格局。全縣將糧改飼規模擴大至20 000畝,力爭增加補貼200萬元。
3.3 創新工作機制,推動成效落實
一是對于一些有社會責任、敢于擔當的優質養殖企業,縣政府要加強正面引導,重點培養。在產業對接精準扶貧過程中,企業要和貧困戶結成“親家”,帶著真感情去聯系,帶著真辦法去落實。企業同貧困戶“聯姻”后,要研究出更多更好的辦法。對于有生產資料的回收其農作物,包括青貯玉米、秸稈等;對于直接提供種源的,回收其商品代,讓他們無憂養殖;對于只有勞力的貧困人口,直接提供就業崗位,從事生產工作。二是完善考核機制,用成效檢驗工作開展情況。企業和扶貧戶要簽訂幫扶協議,對于具體細節要仔細磋商,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探索企業1+N的對接模式,先小范圍試行后大規模推廣,確保對接一批成功一批。政府在對企業進行政策支持的同時,要把企業精準扶貧工作作為重要參考依據,根據企業聯系的貧困戶取得的現金收入,考核其成效是否能夠順利脫貧,從而優中選優,決定對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3.4 加強技術指導,強化跟蹤服務
畜牧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技術指導,依托行政效能提升工程,發揚工匠精神,著力推動主體責任。通過培訓讓企業隊伍更加優化,用心留住一批“磐石”人才,扎根企業服務貧困戶。一是對企業采取輪訓或者集中培訓,傳授行業前沿最新的技術模式和科研成果,指導企業合理運用,最大限度讓企業獲利。二是建立協作區,強化橫向互聯,實現資源共享。現在處于互聯網+時代,畜牧行業也要改單兵獨斗為抱團群攻,什么樣的產業扶貧方式好,大家都可以去參觀學習,回來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優化精準扶貧規劃,細化精準扶貧措施,強化精準扶貧落實。三是企業和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后,要把技術培訓和跟蹤服務作為重要手段,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不讓培訓僅僅停留在課堂中,要沉下身去親自研究實際問題和困難。各種市場主體(公司、農場、專業合作社)要把這項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制定出具體操作辦法。如長陽資丘飛雞禽類養殖專業合作社在產業扶貧工作中,堅持 “五個統一”服務。按照“統一雞苗、統一防疫、統一養殖規程、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管理營運模式,提供“借雞生蛋”全產業鏈服務,以保護價對產品進行收購,同時對入社社員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有效化解入社農戶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增強社員發展養雞的決心和信心。
3.5 加大考核力度,勇擔匹夫之責
精準扶貧工作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各級各部門必須做到高度重視,建立起一把手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本區域的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下面要有工作專班,負責具體的工作實施和推進,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給領導出謀劃策,當好參謀。縣政府要加大考核力度,將精準扶貧工作納入全年考核目標,對于在工作中不作為、無作為、少作為的單位和個人,提出批評和整改意見,營造全民搞扶貧的良好氛圍,激勵企業場主勇擔扶貧之大責,主動作為,激流勇進,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