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寧一
【摘要】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把學生放在被動的位置,學英語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受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的啟發,筆者所在的學院設置英語角,加強師生溝通,使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老師在教學中不再是指導者,而是參與者。本文分析了英語角與傳統課堂的不同,并探討了英語教學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非指導性教學 英語角 教學方式
一、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隨著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高校學生對自己在校期間的英語能力提升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以筆者所在的藝術類高職為例,學生希望在課堂上鞏固補充高中學過的知識,更期望能有機會練習口語,在課堂上培養說英語的自信和流暢。這樣的愿望往往受到課堂人數和教學模式的限制。在綜合考慮了學生的意愿和教學效果后,我院開始實行小班化教學,根據學生的英語程度,將其分成 “A”、“B”、“C”三個等級進行教學。對能力較弱的學生,重點在于提升其基本詞匯量,夯實基礎;對程度較高的學生,除了進一步鞏固語法詞匯外,還加入小組討論、團隊辯論等環節,即著眼于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現學詞匯語法的能力。
這些教學措施成效初顯,改善了眾口難調的教學窘境,即“程度弱的學生自卑,程度高的學生覺得教學內容沒有挑戰性”的狀況,學生上課思想更集中,合作更融洽,老師在備課時目標和方向也更明確。然而,在收獲之余,一些問題仍不容小覷。
1.每單元的教學內容無法深入。受課時所限,上課趕進度,而課后學生又通常沒有良好的復習習慣,這樣就導致快速遺忘。看似老師已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對陌生詞匯或語法的掌握及錯誤的改正并不理想。
2.學生不夠主動。雖然游戲和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僅是讓學生放松的點綴而已。課堂教學仍在老師主導下進行,即使學生投入其中,往往也只是為了完成課堂任務而已,被動接受知識,離開課堂后沒有好奇心去進一步探索。開設英語課的初衷是為了溝通和表達,如果采用強制要求,即使學生能達到應試要求,溝通和表達的能力仍難以提升。
3.學生的參與度仍待提高。受學生人數的限制,課堂上老師總會顧此失彼,無法確保每位同學都有足夠的表達機會,團隊合作難免會出現“外向的學生表現機會多,內向的學生參與度不高”的情況。
歸根結底,學生的英語是否能提高取決于其能否養成自發學習和積累的習慣。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的積極引導和大膽放手。在對教學進行深入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嘗試將“非指導性教學”作為指導思想引入教學,把英語教學分成兩個部分-英語課和英語角。其中,英語課著重基礎的夯實、詞匯語法等學習。其教學模式是書面和口頭相結合,課堂上既有需單獨完成的練習,也有小組討論,兩人合作的形式。考慮到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堂教學依然是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同時,我們在英語課的基礎上增設“英語角”,作為傳統課堂的延伸。我們把每班的學生編組,每組五人左右,時間為半小時。學生們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討論,表達想法。話題都是課堂內容衍生的產物。英語角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口語表達的自信,即搭建一個平臺,使學生能在課后仍有機會聚在一起交流互動,通過分享交流這種輕松的形式來鞏固以往所學的內容。
二、“非指導性”教學的啟示
1960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創立了“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他將多年心理治療師的經驗推廣到教學領域,主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給予明確的指導,即注重指導的藝術。歸納起來,“非指導性”教學兩大特點:
1.以學生為中心。羅杰斯的觀點是,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其獨特的個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使其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這一觀點啟發我們,課堂應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老師作為“指導者”可提供正確示范和激勵,而不用過多干涉學生,或用硬性的規定控制學生。可在課堂上多留意學生的表現,適時提供幫助。
2.師生關系融洽。羅杰斯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抱有“真誠”、“接受”和“理解”的態度,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傳統教育忽視師生間的情感聯結,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播,造成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關系疏離。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生學習的目的除了通過國家規定的考試之外,還是希望有效溝通,因此課堂氛圍應是生動輕松的。而聯系我們的實際情況,學生大多基礎薄弱,信心缺乏,老師既要幫學生補基礎,又不能影響課程進度,還要顧及應試技巧,沒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上,教學圍繞“詞匯語法練習”展開,因此學生產生厭倦和抗拒心態也在情理之中。
在學習了“非指導性”教學的精髓后,我院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決定在英語課上開展“聽說讀寫”的系統教學,在英語角踐行“非指導性”教學。
三、英語角的安排
1.我們將英語角視為課堂的延伸,但又不拘泥于課堂所涉及的內容。舉例而言,課堂上學習了“films(電影)”,那當天的英語角就以此為主題展開討論。與上課不同,英語角是“無的放矢”,即大家不只是圍繞電影展開討論,如:How do you watch films?Do you often go the cinema or download them?(你通常怎么看電影?你去電影院還是下載到電腦上?),還會就一些相關的內容進一步交流,如What kind of snacks do you usually buy?(你通常買什么零食?) What things do you consider the most annoying in the cinema?(你覺得在電影院最讓人生氣的是什么?)在整個交流過程中,老師也積極參與討論,敞開心扉與同學們交換想法。對同學們的不同觀點,不評價,不批判,“開放”、“平等”和“尊重”是英語角的主導思想。
2.老師在英語角實現角色轉變-由傳統的“領路人”到“參與者”。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被老師“帶著跑”,老師滔滔不絕向學生傳授知識,無法保證學生是否能同步吸收,學生是否愿意在課外花時間學習補強就更是個未知數。前面提到,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發現和探索問題的習慣。因此,如果說英語角是學生思維“綻放”的舞臺,那課堂就應是點燃導火索的地方。以筆者的英語課為例,某堂課我們以 “relationship(關系)”為主題,請大家在課后觀看一部愛情電影并交流觀后感。在英語角里大家互相分享所觀看的電影,描述故事情節。最后,筆者請大家以 “Being in love”作為句子開頭,總結觀后感。大家各抒己見,如 “Being in love costs time and money.(戀愛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Being in love is an illusion,and it will disappear.(戀愛是幻覺,它會消失)”;“Being in love means changes in habits. (戀愛意味著習慣的變化)”等等。學生們的句子是否能體現電影主題和精髓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的是他們通過電影進行了探索、總結,這就是英語教學的初衷-啟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3.我們還會在英語角中設置一些開放環節,如給定一些詞作為句子開頭,請學生們根據真實情況造句。My best friend...,Last night...,Parents...,When it rains,I...這些都是可以幫助了解學生生活及個性愛好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是問 “Did you do your homework last night?(你昨晚做作業了
嗎?)”這類的封閉性問題,可能兩三句就結束對話。通過提問上述開放性問題,老師走近了學生,創造了繼續提問的可能性,學生也可選擇與自身水平相符的表達來進行交流。
四、總結
“非指導性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導作用,但教師的作用并未被否定。老師是教學的“參與者”,這跟“旁觀者”是不同的概念。對學生在英語角中的表述錯誤或詞匯量不足的現象,都需要老師留心,在平時上課的時候下功夫糾正補強并用適當的方式幫其鞏固。因此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語角的設置,為傳統的英語教學打開了一扇窗口,使老師和學生分別擺脫 “指揮者”和“學習者”身份束縛,平等和諧地進行討論。
英語角是踐行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的教學實驗,它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以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自信和流利度為主要目的,它將帶動我們對“聽”、“讀”、“寫”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探索研究,爭取開發出更加完善、互動性強的綜合英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海燕,孫士新.基于“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2,14(3):61.
[2]羅杰斯.羅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3]項茂英.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2,17(3):67.
[4]袁蓉.基于“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英語教師角色探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