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菊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討了德育滲透的幾個原則和途徑。英語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結合學生實際,把思想教育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讓德育有效地滲透于英語教學之中。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 德育滲透
德國19世紀著名的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中職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中職生身心特點,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意識的結合教材深入挖掘德育要素,捕捉德育契機,尋找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更是“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
一、中職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我國的職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我們的中職學生大多還未成年,三觀還未成型,在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網絡逐漸普及的情況下,容易接觸到網絡上某些不良信息,思想也會受到一些影響。此外中職學生或多或少在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有所欠缺。英語作為中職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語言教學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要挖掘英語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將德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
二、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指導原則
1.開放性原則。德育滲透的內容不能局限于教學大綱、參考書和教材,要擴大學生的視野,引進網絡資源、影視資源和社會資源等新的內容,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運用先進的手段和方法,滿足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教學資源的挖掘與補充能使教師提高自己駕馭教材和教學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2.針對性原則。英語老師首先要關愛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和思想動態等,然后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學生的學習、生活、文化活動等方面,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德育推動,根據英語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教育,因材施教,使學生品德水平獲得持續地提升。
3.互補性原則。英語教學中的德育不同于政治課、思想品德課,它是與英語知識教學結合進行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實現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政治導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規范的教育。英語課不像其他的科目那樣擺事實、講道理,而是要求教師在進行語言交流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既學習語言,又能在思想上得到啟迪。
三、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
1.創設情境,在備課過程中體現德育所需的信息。我們的《英語》教科書以學生在校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為載體,設計了多樣的話題,蘊藏著很多德育的契機。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育目的,以語言知識為載體,找好德育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在課前準備時,教師應盡可能尋找英語學科中的德育內容,并創設情境,與英語教學內容結合,讓學生成為思想道德的實踐者和收獲者。老師在授課之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還能在無形之中完成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2.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科書應該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英語課本中的范文都蘊涵著重要的教育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挖掘這些顯性和隱性的素材,如誠實守信,感恩教育,勵志教育,保護環境,團隊合作,職業理想的樹立等,潛移默化地將德育滲透其間,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教師可以從全面落實教學目標出發挖掘德育資源,也可以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挖掘教育資源,此外,從學生的錯誤中也可以發揮教育機智,把突發問題生成課堂資源。
3.指導課外閱讀和寫作訓練,正面激勵引導學生。教師應把德育的內容融會貫通在英語學習的各個環節,平時留心給學生選取合適的閱讀材料,并根據不同的材料引出相關的德育內容,例如團結友愛、團隊合作、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
4.組織課外活動,擴大德育滲透范圍。教師可以選取勵志的正能量的演講或視頻給學生觀看,教學生一些經典的英文歌曲,或者借助英語口語大賽和英語社團的平臺,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對學生進行語言美的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并在活動中增加學生交流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的日常用語趨向規范和得體。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個漫長的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機智靈活的去實施,注意講究策略,而不是單純的說教和生搬硬套的灌輸,要達到外語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水乳交融。
參考文獻:
[1]朱小蔓.素質教育與德育[J].中國德育,2006(01).
[2]陳成國.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德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