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麗
摘 要:文章以“工匠精神”為核心,提出了高職院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創新性命題:“工匠精神”支撐起“中國制造”強國夢,職業院校德育育人的核心就是培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僅依賴于技能的培養,更在于思想品質的養成教育,即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崇拜。文章從教材編寫和選用、教育教學方法、育人效果三個方面對職業院校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德育工作創新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創新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的需要,也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回歸育人本位的需要
1.培育“工匠精神”是國家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實現制造強國夢的需要,也是提升生活品位與生命質量、構建和諧誠信社會的需要
2015年,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紀錄片《大國工匠》,八位不同崗位的工匠,本著對生活、工作無限的熱愛,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在平凡的崗位上,孜孜以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的匠心,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并紛紛點贊。正是這種締造了無數個“中國制造”神話的“工匠精神”,才筑就了個人的人生夢想和偉大的中國夢。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又一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特別提到了“工匠精神”,說明大國崛起對“工匠精神”的需要成為政府和全社會的共識。事實上,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和工業4.0進步,沒有“工匠精神”的支撐,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我們的企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躍升時,不能忽略中國制造或中國服務品質的提升。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對我國當前社會誠信缺失、浮躁風行的一種矯正。改革開放以來,為追逐經濟利益,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產品橫行。到了互聯網時代,更是追求速成和兌現,企業熱衷于“上市圈錢”,新興行業忙著賺快錢,抄襲模仿山寨盛行,整個社會陷入了誠信缺失、熱衷逐利的怪圈。培育“工匠精神”,讓企業“敬天畏人”,敬畏每一寸土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善待每一位員工和客戶,讓產業工人致力對產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由此,整個社會的風氣也將為之一轉,大大提升國民的產品質量安全和品質生活的獲得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時代社會存在感。
2.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職教育回歸立德樹人育人本位,真正培養具有“不風魔,不成活”職業精神的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的需要
“工匠精神”如何培育,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命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首當其沖的,則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從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到2014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培養培訓了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根本就是推動辦學體制機制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造更大的人才紅利,為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作出更大的貢獻。2015年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的主題為“支撐中國制造,成就出彩人生”,2016年的主題則進一步深化為“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要求就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職業人才。
3.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德育創新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的突破口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高校要“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提升師生道德素養”。立德樹人,立德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高校責無旁貸。
秋山利輝在《匠人精神》中指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面對當前的育人新形勢,就必須改變以往重專業技術培養輕德育的做法,將“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創新突破口,并將其貫穿于學校育人的全過程,真正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德育的育人效果。
二、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養學生把工作當事業做、在各自的崗位上實現個人對社會價值貢獻最大化的職業精神和操守
較之本科教育,高職教育有著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主要目標就是培養高素養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正在走抓內涵、抓特色、抓辦學質量的階段,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新常態視野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辦好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將“工匠精神”具備的知行合一、敬業樂業、德藝并舉的價值取向融入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工作中,以適應中國制造發展的趨勢,滿足職業院校辦學定位和生存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1]。
1.高職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素質不是簡單的高學歷、高技能,而是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當前職業教育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從注重技能培養轉變為注重職業素質培養,關注人的基本素質與可持續發展[2]。在國家倡導“立德樹人”“為社會主義辦學”的育人背景下,職業院校更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與未來工作崗位相匹配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高素質不是簡單的高學歷、高技能,而是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endprint
2.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內核不是單純的技藝、技巧、技術的創新追求,更在于對職業崇拜的品質
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認為不過是工作上愛崗敬業、任勞任怨、技藝精湛,其實不然,職業精神有著更高層次和更加深遠的意思。所謂職業精神,即從業者對他所從事的工作和服務的對象承擔的責任,其維系著一個行業、一個部門的道德尊嚴。這里面既包括對所從事的工作的尊重和敬畏,又包括從業者與企業、社會的契約精神法制意識,更包括樸素的以誠信為核心的人本思想,即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和生產的產品不能踐踏他人的生命權。西方將世俗政權法律崇拜、職業崇拜和宗教信仰作為個人精神支撐的三大支柱,成為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日本著名企業家韜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認為,“工作就是一種修行”,他提到:“人哪里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
由此可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僅把工作作為獲取生活來源、擴大社會關系和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手段,而且把工作當成事業去做,在工作崗位上精雕細琢,樹立起對工作、職業的敬畏、崇拜精神,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實現個人對社會價值貢獻的最大化,而不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讓“工匠精神”回歸職業院校教育本質,與其說是培養學生技術技藝的精益求精,不如說是培養影響個人人格和氣質的工作態度、人文精神和創新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崇拜的“工匠精神”才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
3.“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不是單純的專業技術和企業文化教育,它應該全面貫穿于“對人的品質培養”的德育全過程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獨立議》中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儒家圣人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器”“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等,都明確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提出的“立德樹人”,更是進一步明確大學教育培養的是“以德為先”的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基于此,作為培養產業工人、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職教育,就必須實現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的根本轉變。也就是說,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單純地注重專業和技能,也不能是簡單的企業文化灌輸,而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職業精神)的職業人才。
職業精神的培育核心在于德育。事實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提高和培育思想道德素質的根本途徑,其在公民層面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工匠精神”所蘊含的職業理念和價值取向的高度是一致的。但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又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也是一個綜合培養的過程,它不僅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容和任務,更是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即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不僅僅是學知識、明事理,更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重在踐行。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技能傳授,更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領悟逐漸積累形成。
三、以德育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創新德育方法,突出社會實踐和工學結合的育人作用
新形勢下,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職業素養、思想道德素質的職業人才,高職院校就必須創新德育方法,旗幟鮮明地把培育“工匠精神”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路徑。
1.在教材編寫和選用方面,要創新思想政治育人思路,突出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培養
高職教育相對于本科教育有其鮮明的特色,更注重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考慮到高職學生總體上文化水平和素養都不是太高,因此,在教材編寫和選擇方面,應該貼近高職學生實際,突出就業、創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的培養,以及基礎的公民道德教育和美學教育。
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材注重立體的體系化建設,理論性強,但對高職學生的吸引力嚴重不足,學生學起來累,也比較枯燥乏味。因此,要推進高職德育教材改革創新,就必須鼓勵專家學者、一線教師貼近學生實際,編寫高職院校適用的教材、講義。在教學內容上,要突出企業文化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理念,大力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美學教育,傳遞給學生較強的真善美的人文思想。其最根本和最基礎的應該是對“愛”的傳承,培養高職學生的大愛情懷,只有愛祖國、愛生活、愛生命的人,才會專注工作,才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要及時加強時政(形勢與政治)教學,讓高職學生在相關熱點事件中明辨是非。在教材編寫時,要突出案例教學的引導作用,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2.在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上,要突出社會實踐和工學結合的育人效果,著力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大力推進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社會實踐、素質拓展、工學交替等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突出社會實踐和工學結合的育人效果。要積極建設心理素質拓展實踐基地,大力開展雙創實踐教育,努力建立孵化基地,完善導師指導制度,要組織學生深入社會生活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要加強校企合作,推進“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學生到企業鍛煉培養”的合作機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根據專業特點實現大膽創新,包括學徒制、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貼近學生實際,體現教學互動,包括慕課、翻轉課堂等。除了課堂教學,還要借助微信、QQ群等學習宣傳陣地,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從而形成全校一盤棋的育人局面和學校、家庭、社會、企業協同育人的機制。
3.在育人效果方面,講好工匠故事應作為校園文化育人的重要內容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一所學校的靈魂,也是實現育人效果的根本所在。央視近期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幾檔節目把文化推向了高潮,與此同時,一檔備受好評的主打傳統“匠”文化的節目《非凡匠心》也隨之而來,這檔傳播工匠故事的節目旨在讓人們重拾“工匠精神”。因此,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應注重講好工匠故事,組織開展工匠故事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主流意識形態和工匠事跡引領大學生做人要實、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從而創造誠信、公平、仁愛的高校文化氛圍,凸顯學校的精神特質和人文關懷。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具有誠信、敬業、創新、創造、奉獻、公平的“工匠精神”的大學生,必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講,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亟需“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回歸與重塑。
參考文獻:
[1]李夢卿,任 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6(11):66-71.
[2]金 晶.創新醫學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9):2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