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陽
〔摘 要〕大同九龍壁是我們國家迄今遺存的三大九龍壁之一,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建筑樣式,主要適用于皇宮和寺院一些重要的地方,為帝王統治集團所青睞。其特殊的建筑樣式和高超的造型藝術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們獨具創意的藝術構思和創作才華。
〔關鍵詞〕須彌座 九五之至 構圖 造型 色彩
龍壁是照壁的一種,通常由琉璃、磚、石等制作而成,封建社會時期多建于宮殿、王府、廟宇等門前,即可作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起到烘托美化建筑物的作用。常見的龍壁形式有一龍壁、二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九龍壁,其中以九龍壁的形式規格最高,為皇室和寺廟所用,尤以琉璃九龍壁最受青睞。
大同九龍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坐落于城區東南大街路南,與北海九龍壁、故宮九龍壁合稱為中國三大九龍壁,也是目前遺存下來藝術性最高的三座琉璃九龍壁。大同九龍壁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比北京北海九龍壁早250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體積是北海九龍壁的三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九龍壁,為朱元璋之子岱王朱桂府前的照壁。整座九龍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規模宏大、色彩斑斕。
一、大同九龍壁建筑空間結構
(1)傳統照壁的空間功效
照壁也叫影壁,一般有兩種。第一種位于院落之中,正對著大門,與大門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常見的一字型照壁,與大門形成雙向流線,起到界分內外的作用,同時增添了建筑物的空間層次,使得建筑物的空間序列感得以強化。第二種坐落在院落之外,正對著大門,中間有胡同或道路相隔,這種叫作外照壁或外影壁,主要設在官府、寺廟、宮殿的門外,有標明大門位置的作用。
(2)大同九龍壁空間結構構造
大同九龍壁是一座單面琉璃照壁,其正面部分為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琉璃構件多達426塊。壁底須彌座由15層琉璃磚組成,高2.09米,須彌座上部的束腰被琉璃磚分成兩層,上層由塑有二龍戲珠圖案的琉璃磚雕排列而成,共有41組;下層由多種琉璃走獸構件組成,有大象、鹿、獅虎、玉兔、狗、羊、飛馬等,采用高浮雕的手法,每個動物都配有背景,中間用豎石隔開,各自為一幅獨立的畫面,形象逼真、動態生動。在束腰的下方為一層蓮花圖案。壁身部分所占面積最大,也是九龍壁的主體,其高度為3.68米,長45.5米,由426塊琉璃磚構件分層拼貼而成,每塊65厘米左右見方,叢6塊,橫71塊;壁面飾有九條琉璃巨龍,呈一字型排列,形象生動、氣勢磅礴,背景飾有遠山、流云、海浪等圖案。龍壁兩側飾有圖案,東側以山石流云為背景的旭日東升,西側以山石流云為背景的明月當空。壁頂使用廡殿頂,由62組仿木斗拱支撐,古樸典雅,屋脊單檐正脊式,兩端裝飾有圓雕的脊首、螭吻等;正脊中心位置裝飾有四條游龍圖案,兩側裝飾有多層花瓣圖案和流云圖案;壁頂為起背兩坡式,覆蓋卷云型琉璃瓦,塘頭有圓形瓦當和滴水瓦,其下部雕刻著精彩的小龍,共有800多條。
二、九龍壁空間藝術形式
(1)大同九龍壁采用中國長卷式構圖,猶如傳統手卷一般,九龍依序排列開來。在龍的空間布局安排上深受封建王朝皇室文化“九五之制”規則的影響,“九五之制”是天子之尊和皇權的象征。古人把天地萬物分為陰陽,數字也分為陰數和陽數,其中偶數屬于陰數,奇數屬于陽數,陽數中最大的數是九,居中的數是五,因而“九”和“五”就成為天子的標志,成為皇帝權威的象征,“九五之制”成為封建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建筑的指導規則。大同九龍壁以第五條龍為中心,運用中心對稱的法則將九龍壁分成五個空間,第五條龍作為主龍的位置,單獨成為一個獨立的空間,左右兩側運用豎式的山石作為間隔,兩條龍為一組分為四組空間,“九”和“五”得到充分的運用,皇權意識體現得淋漓盡致。
(2)大同九龍壁壁面采用多種浮雕形式的塑造手法,通過合理的綜合運用,畫面呈現出鮮明的空間效果。壁身九條巨龍運用高浮雕的手法,在畫面中體積感最為突出,空間感最為強烈,氣勢磅礴、形象生動,好似要破壁而出;起到隔離空間作用的山石采用豎式排列,空間感稍弱一些;背景使用淺浮雕的塑造手法,包括海浪、流云、遠山等,和九條巨龍形成強烈的空間層次效果,給人呈現出明顯的三層立體空間,畫面簡潔,主體突出。壁身的九龍畫面猶如一幅精彩的畫卷成為整個建筑物的焦點中心,為整個建筑物增色不少。壁身的整體布局上,浮雕的手法使得有限的畫面表現出無限的立體空間,使得統治者的權力和地位進一步得以體現。龍壁正對著王府的大門,正中心的坐龍位于王府的中軸線中心的位置,也是主龍的位置。其左右兩側為兩條米黃色降龍,頭部朝左,身體相背;依次往外為兩條棕黃色升龍,樣式基本相同,首尾都朝向左前方;再次為兩條紫色的降龍,頭部朝左,尾部相背;最外兩側為兩條棕黃色升龍,頭部相背,尾部朝左。從左向右前八條龍兩兩組合,組成四組二龍戲珠的畫面,第九條龍單獨為一組,在構圖上和左側第一條龍形成一種呼應關系,將畫外觀者的視線引向畫面中心,起到凝神聚氣的作用。
(3)九龍壁中九條巨龍采用大的曲線造型,主要采用了U形、S形、O形和8形,這些造型方式的綜合運用使得九條巨龍的形象更加生動,更加變化多姿。根據龍的形體構造和運動規律,龍的胸部造型一般呈現U形,胸部往后至尾部多以S造型出現,前緊后松,既符合了運動力學的規律,也體現了美學的特性。無論是升龍還是降龍都顯得張弛有度、富有美感。九龍所嬉戲的火球如同一個個小點,點綴其間,既起到了豐富畫面的作用,又使得九龍相互之間起到聯系的作用。在背景的處理上運用民間工藝手法,海水采用了傳統雕塑的水波紋樣和卷曲的浪頭紋樣,大量的重復排列;背景上部分天空中的流云使用傳統的卷云紋樣,同樣大量重復排列;起到間隔畫面空間作用的豎式山石,也采用重復排列的手法,這幾部分形成了畫面中三個大的體面,和九條巨龍形成的大的曲線與大的點線面對比關系,體現了大同九龍壁的美學價值。豎式山石的小短直線造型和九條巨龍、流云、遠山等的曲線造型形成強烈的方圓對比,不僅為畫面增添了硬朗之氣,而且通過襯托使得九條巨龍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輕盈多姿。endprint
(4)在色彩的運用上九龍壁整體釉面色彩搭配極為互補,處處體現了強烈的冷暖對比的色彩效果,這種冷暖色調的巧妙運用使得九龍壁的空間更加突出,遠近虛實關系處理得精妙絕倫。壁身中九條巨龍的色彩以暖黃色為主,在龍的色彩使用上體現了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中間的正龍使用正黃色,象征著尊貴的地位。由于正黃色只能皇帝使用,岱王朱桂的身份是藩王,所以中間主龍的黃色中夾雜著灰色和背景的顏色,色彩明度有所降低;兩側的巨龍分別使用米黃、棕黃、醬紫等夾雜有背景顏色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背景上部的天空、遠山、流云和其間隔空間作用的山石等使用深藍色,占據畫面絕大部分面積,下半部的海浪使用深綠色,整個畫面主體的黃色系列和背景的藍綠色調形成強烈的冷暖對比,藍色背景中點綴的一兩朵橘色的流云和飄帶在壁面大塊冷暖色彩間起到調節作用,體現了設計者高超的藝術修養。由于大同地處黃土高原的北部,天氣終年以晴朗為主,九龍壁的藍色背景和天空的藍色融為一體,使得建筑物的空間得以極大地拓展和外延,九條巨龍仿佛要沖破壁面,翻騰于廣闊的天地之間,通過深藍色的襯托,九龍的形象更加的突出,形象更加飽滿。
(5)在九龍壁的前方有一座倒影池,長34.9米,寬38米,深約0.8米,倒影池四周裝飾有石欄桿,柱頭雕飾有動態各異的小獅子,形象生動、活靈活現。倒影池中間有一座石橋連接,橋墩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石像,憨態可掬,由于長期以來受到風沙的侵蝕,形象已經模糊不清。在空間方面,倒影池已經與九龍壁融為一體,成為九龍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池水將九龍壁的藝術空間得以拓展,使得九龍壁富有光影的靈動和詩意的特性。每當微風吹起,池水微波蕩漾、漣漪陣陣,九龍倒映在水中,隨著水波晃動九龍猶如穿梭于碧海藍天之間,亦真亦幻,雄偉非凡,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們獨具創意的藝術構思和創作才華。
九龍壁作為我們國家寶貴的文物遺產,蘊含著獨特文化思想,是建筑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每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尤其在構圖、色彩和造型等方面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其獨特建筑風格和迷人的藝術魅力成為后人不斷探索研究的對象。
參考文獻:
[1] 陜西省博物館.唐三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2]沈福煦,沈鴻明.中國建筑裝飾藝術文化源流 [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白文明.中國古建筑藝術[M].濟南:黃河出版社,1999.
[4]柴澤俊.山西琉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5]蔡易安.中國龍鳳藝術研究[M].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87.
[6]楊新,李毅華,徐乃湘.龍的藝術[M].商務印書館,1988.
[7]陳授祥.中國的龍[M].廣西:漓江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