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 要〕我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風俗和習慣,各個民族間的文化各有特點,充分挖掘民族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到文學創作中去,找到適合我國民族類高校大學生文學創作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借鑒和衍生,在民族類高校的土壤里面落地、生根、發芽、推廣,從而提高民族類高校大學生的文學創新能力。
〔關鍵詞〕民族類 文學創作 高校大學生
文學創作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是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通過藝術加工創作出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的創造性活動。作家王蒙在談到文學創作的基本經驗時說:“作家的能力首先是感受生活和表現生活的能力?!敝傅氖俏膶W創作所需要較強的感受能力。大部分大學生能夠自發地、樸素地通過感受來進行文學創作。作為民族類高校的大學生,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找到文學創作的科學方法,為民族類高校大學生文學創作能力的培養教育做出貢獻。
一、民族類高校大學生在文學創作中存在的問題
文學創作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我們以往看到的文學作品多數跟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文學創作與發展離不開“三要素” (種族、環境、時代),而對于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大學生來說,文學創作的火焰往往是在大學校園中點燃的,尤其是在民族類高校的大學校園里,給大學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優秀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我們對民族類高校大學生的文學創作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和考察,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文學創作的認識不夠,積極性不高,覺得以后也不會進行文學創作方面的工作,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意義不大。他們立足于本專業的學習和社會實踐,為了獲得專業等級證書,會參加一些培訓班,目的是為了以后找一個好工作,修煉一個謀生的手段,很難靜得下心去寫作,更不必說去進行文學創作。文學專業的學生情況相對來說好一點,他們會進行詩歌或者散文類作品的創作,也有部分學生會在相應期刊上發表類似的文章,但是這些學生占很少的一部分。對于小說或者短篇小說題材的作品幾乎沒有,除了沒有時間去整理收集相關資料以外,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去構思創作。學生在文學上的功底大部分都很薄弱。再者,學校在文學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也不大,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文學創作方面的指導沒有針對性;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理論方法,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創作文學的積極性,也沒有定期開展文學創作的相關活動。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也有極少數高校組織過文學相關活動,例如“篤學講堂”,定期邀請文學專家、學者來校開講;“大學生文學知識競賽”,為文學知識的傳播提供了平臺;“大學生文學作品展覽”,體現了濃郁的人文情懷和民族風格。這些有助于提高文學創作、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二、民族類高校大學生文學創作能力培養的方法
我國民族類高校的分布范圍廣泛,有的地處經濟發達的地區,有的則處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但是它們都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民族類高校還有與其他高校所沒有的優勢,我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風俗和習慣,各個民族間的文化各有特點,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在民族風格濃郁的大學校園里,一定會孕育出不同韻味的文學作品。
目前,改變這樣民族類高校大學生文學創作能力處于比較困難的境地,就要立足于本地區的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和考察,實事求是,努力推進民族類高校大學生文學創作能力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將文學創作課程納入高校大學生必修課中去,作為教學內容中的必修學分進行強化。針對民族類高校大學生比較薄弱的文學創作功底,應當由學校整體布局,教師作為引導,讓文學成為各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成為課程的一部分,將文學創作納入課程建設的一部分,也作為大學生學習考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以及本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并保證認真貫徹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準備教案內容,仔細研讀文學作品,從作品的題材、作者立意、行文脈絡、寫作手法等諸多方面進行解讀,培養大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鑒賞能力,并定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文學創作的課堂上活躍起來,提高對文學創作的興趣。教師可以組建文學教育小組,制定適合民族類高校大學生的文學創作教材,讓文學走出課堂,走進大學生們的生活,培養他們在生活中、小事中收集文學創作素材的意識。
2、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形成民族風格的文學創作體系。民族類高校部分處在少數民族地區,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十分鮮明的地域、文化、民俗特點,對這些方面進行挖掘和資源整合,從中找到文學創作的素材和角度。比如湖北民族學院地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它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在居住方面,古代時,土家人“所居必擇高嶺”,往往同姓數十戶或上百戶集聚而成為一寨,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數姓一寨;在飲食方面,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當地餐飲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瀟湘咸辣風格。特別是當地頗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風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臘肉、豆干等;在舞蹈方面,土家族最有影響的歌舞就是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在風俗方面,有被譽為“土家情人節”的女兒會;在民歌方面,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全面,與勞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清新凄艷、鄉土風俗、兒女情長,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這些豐富的民風民俗都可以成為文學創作過程中挖掘的閃光點。
3、實地考察調研,夯實文學功底,開展學術講堂活動,舉辦文學知識競賽。南宋詩人陸游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作為民族類高校的大學生,要想寫出有深度的文章,除了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來充實自己以外,還要滲入到課堂內外;深入到基層工作者的環境中去;深入到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去;深入到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去,做一個有心人,去發現文學中所需要的素材,找到創作時的靈感,并及時記錄下來,為升華文學作品內涵埋下伏筆。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就像一面旗幟指引著我們在文學道路上前進的方向。學校要定期開展學術講堂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或者知名作家來校開講,了解他們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經歷,品味他們的心路歷程。通過講座,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寫作興趣,對大學生投身文學創作有很強的召喚力。在豐富多彩的民族類高校大學校園生活中,學??梢耘e辦文學知識競賽,即是對大學生文學知識的一個小測驗,也是為有文學創作興趣的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學創作的星星之火一定可以在民族類高校的大學生中燎原。endprint
4、合作共贏,擴大文學創作的朋友圈。黨的十八大以來,正在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一個走向復興的民族,更需要最廣大的朋友圈,而擴大朋友圈的前提是合作共贏。民族類高校的發展不能是孤立存在的,他們是相輔相成的,應該加強與地方媒體的合作,努力打造大學生文學創作的平臺,同時,校園新媒體、廣播、報刊以及地方媒體、電視、網絡等機制可以提供優良的資源環境,為民族類高校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文學創作舞臺,也為以后文學作品的發表提供了途徑。通過深入合作,可以了解最新的文學動態,品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為自己的文學創作道路指引方向,認識文學創作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對文學作品可以相互評鑒和欣賞,期間也是自我學習、再創作和提升的過程。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文學的方式展現出來,走向世界,走向每個人的心里。
三、對民族類高校大學生文學創作的展望
文學創作不能脫離母體而存在,只有植根于民族血脈的文學作品才有生命力。在創作的過程中,態度要端正,要摒棄私心雜念,帶著一顆純粹的心去寫作。杜書贏指出:“他(作家)恰恰要擺脫直接的實用目的和直接的功利態度。如果不能擺脫直接的功利態度而取得某種精神上的自由,他就很難從事真正的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心血的付出和歲月的積淀。作為民族類高校來講,學校要營造濃郁的文學氛圍、教師要起到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作用,但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大學生自己,利用身邊豐富的資源環境,基于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了解自身民族的發展歷程和所取得的文學成就,挖掘深厚的文化內涵,潛心閱讀鉆研,定能寫出好文章。
注 釋:
①泰納.藝術哲學[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②陸游.陸游集 [M].北京:中華書局,1976:1834.
③杜書贏.文學原理創作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參考文獻:
[1] 狄其驄 王汶成 凌晨光.文藝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4-01:183
[2] 泰納.藝術哲學[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3] 陸游.陸游集 [M].北京:中華書局,1976:1834.
[4] 杜書贏.文學原理創作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CSQ15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