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忠
摘 要: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給訓練者提供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途徑,學習和掌握新的體能技術訓練方式。教學者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要通過理論指導和實踐演示,將動作要領和練習方式展示給訓練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演示、訓練者學習和控制運動的能力培養(yǎng),以及遷移能力在教學中的利用,都是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形成要素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遷移
1.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的主要方法
運動技能學習的主要方法,從教師角度來說主要是提供動作技能演示和理論指導。在運動能力形成的結構中,教師是學習主導者,教師的作用在于根據各個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目標,把握所教授運動的能力培養(yǎng)特點,通過課堂的講解將動作的步驟、練習中關鍵的動作以及練習要達到的程度,分階段、按照訓練步驟講解給訓練者。
訓練者是學習的主體,對訓練者來說運動技能學習的主要方法是模仿、練習、正誤和提升。通過教師演示,訓練者模仿動作,當動作記憶初步形成后,訓練者要在回憶基礎上,自行練習,這種練習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個體重復式和對抗式,教師要在其中進行動作技術的跟蹤指導。
運動技能控制主要形式為運動意識控制、肢體機能性控制。運動意識控制是指在訓練者學習動作之前,教師在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中,預先給訓練者提供了動作形成的意識培訓,在訓練者思維中創(chuàng)造了運動技能實現的過程和方式,作為后來訓練者自我練習的基礎能力。 動作意識訓練包括訓練目的、訓練難度認識、訓練技術程度掌握、訓練欲達到的評估要求。肌體機能控制包括訓練者運動能力、身體適應度、動作表現力、動作學習的遷移能力。
2.運動技能形成過程及形成標志
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主要涉及訓練者已有的運動水平,學習新技能的遷移能力和運動項目本身的技術特點。訓練者本身的運動水平和技能領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個體運動技術能力的形成,其主要表現為:
(1)運動技能要求的普適性與個體適應性存在差距。
(2)體育課程設置專業(yè)化與參與者興趣需求多樣化存在矛盾。
(3)技能訓練對個體訓練學習意識指導不到位。
(4)技能設計層次性、針對性不強。訓練者對自我訓練特點缺乏分析,造成課上學不透課下不會學的問題。
運動技能形成標志:
(1)具備動作技能遷移能力。運動遷移能力是訓練者運動能力提升的直接表現,對于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而言,要在有限時間內,讓訓練者通過課時積累訓練經驗,并達到較高的運動能力,是有難度的。為了能夠讓訓練者通過課堂教學和訓練,避免干擾,強化正遷移,教師要對訓練者動作學習做好指導,讓其能夠在學習能力逐漸增長的過程,達到練習自動化。
(2)動作技能自動優(yōu)化意識。在訓練者技能學習達到練習自動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訓練者做到動作技能自動優(yōu)化,體育教學自動優(yōu)化意識培養(yǎng),其實質是學生自主能動性開發(fā)訓練。優(yōu)化意識在教學指導中,表現為:①教師提供教學目標,學生在訓練中完成任務,通過教師指導或小組集訓在動作達標后,在小組之間對抗時達到更優(yōu)。②學生在課下能夠主動尋找學習資源,提升自身動作技術能力,達到自我強化。
3.運動技能主要理論作用及應用
高校體育教學與訓練中運動技能的相關理論,從教學角度上可以分為“系統教學”“掌握教學”“程序教學”“范例教學”和“發(fā)現教學”等教學模式,以及近年來開始倡導西方國家的“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我國高校課堂教學對已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利用,同時,也根據我國現有的教學狀況,不斷改進和開發(fā)適合中國高校青年體能體質的運動教學方法。
從學習系統上,遷移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一直貫穿在現代課堂及訓練中。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體育課堂中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重視加強運動技能的基本功練習,這兩個重點是教與學的結合,也是運動意識培訓的基礎。任課教師通過將教學重點用理論傳授的方式,展示給課堂上即將訓練的學員,在動作技能演示之前,進行知識理解的指導,或是通過慕課,讓學生參與網絡課堂教學,提前預習或課后強化訓練復習動作要領,不斷改進技術和修正動作偏誤,促使訓練者對運動技能的熟練掌握。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張 磊.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學習不同階段的特點及其適用練習方法的研究(綜述)[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6):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