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多功能性決定了其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而作文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能夠全面反映出學生對所學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1、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活力的內部動力。教師要善于抓住語文教學的一切契機,鼓勵學生創作。在課堂教學中,有不少課文是以不同人物扮演的角色出現,編寫的小故事,還有童話、寓言等,比如在教學《揠苗助長》這一課時,讓學生分別扮演種田人和他的兒子這兩種角色,表演它們的動作和表情,同時讓學生多思考:誰演得像?哪些對話是自己加進去的?假如你是他們,你會怎么想?怎么說?當學生興趣高漲時,布置一篇小作文——自己編寫一個寓言故事,看誰編的最好。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自然而然地激發出來。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中,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也激發出寫作興趣。
2、積累寫作素材和積累感受相結合。(1)在語文教材中積累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寫好作文,語言積累是基礎。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語文課內的材料可謂經典豐富,語文書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要讓學生積累富有表現力的字、詞、句、段,背誦精彩的篇章或片段。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重語言積累,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要賦予語言生活氣息,要能把語言還原于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2)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素材:在課外閱讀中,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喜歡的語句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背誦或摘抄下來。鼓勵學生采百家花,釀自家蜜,多聽,多讀,多積累,讓學生擁有一個儲備豐富的語言倉庫。只有這個倉庫是滿的,使用起來才能文思如泉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3)在日記中運用素材積累感受: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作文教學必須堅持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教師要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生活中不計其數的新鮮事,多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獲取更全面,更深刻的知識。同時,要培養學生養成隨時記筆記的好習慣。
3、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觀察是認識客觀世界,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平時,教師應注意教給學生仔細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要求學生在觀察事物時注意抓住事物的形態、大小、顏色、味道以及景物的靜態和動態,人物的衣著、神態等方面的特點細致觀察。這就要求學生善于思考,勤于積累,平時把在生活中見到的有特色的場景都要及時記下來。
4、講究作文批改的技巧。教師必須端正批改的態度,切忌籠統、泛泛的批改。教師要認真研讀每一篇習作,努力挖掘習作的閃光點,針對每個學生的作文特點進行指導。同時表揚優秀范文,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將每一次作文講評落實到實處。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該及時表揚。鼓勵差生,能讓他們看到希望。
以上,筆者只是從幾個方面談了自己的體會,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還有很多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和寫作能力的方法。要使寫作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要通過寫作來刺激他們展現自我、傳遞信息、交流感情、馳騁想象、憧憬未來。(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鎮中心小學校)